作者:曾浩年
以色列“与上帝摔跤”的精神纠缠于勇气与傲慢,也在创痛与道德灰色地带中,折射出民族存续的复杂面貌。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秉持“与上帝摔跤”的精神,采取先发制人的生存策略。从6日战争抢先摧毁敌军空军,到1981年轰炸伊拉克奥希拉克反应炉、2007年空袭叙利亚核设施,都是在威胁成形前果断出击。
2025年6月,以色列再次展现此策略,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大规模空袭,主动掌握命运,拒绝等待危机降临。
这些行动无疑展现了惊人的战斗智慧与执行能力,但也引发深刻问题:当“预防性打击”成为常态,当国家安全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种单边主义是否正在侵蚀国际秩序的根基?
国际压力越大,以色列内部越趋团结,对外政策越发强硬。孤立感虽带来焦虑,却也转化成驱动科研、军工和创业的能量。
政治化创伤记忆
大屠杀阴影凝结成“永不再来”的国民信条,促使政府与民间在安全技术、医疗创新、风险投资等领域不断突破,从铁穹防御系统到全球顶尖创投密度,皆可视为将创痛化为创造力的现代版本。然而,当创伤记忆被政治化为行动指南,当“永不再来”转化为“绝不手软”,这种心理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一种受害者加害者的吊诡逻辑?
全球散居的犹太侨民延续古老律法的联络网络:希伯来语补习学校、慈善基金与青年移居计划,使地理分散与文化集中并存。
在纽约、伦敦、特拉维夫之间,资金、人才与创意高速流动,形成独特的跨国“想像共同体”,再次证实斯宾诺莎对制度与理性的重视。但当大屠杀记忆被援引为政治武器,当任何对以色列政策的批评都可能被贴上反犹主义标签,理性空间还能剩下多少?
从雅各夜搏到斯宾诺莎流亡,再至以色列先发制人的现实,一脉勇于抗命、拒绝宿命的精神横跨千年;然其转化为对他者苦痛的冷漠与对国际法的挑战,亦铸下道德阴影。跛足雅各仍映照今日地中海,而理性秩序宏愿在现实纵横中渐远。
真正的批判精神不在于永远与所有人为敌,而在于有勇气审视自己—包括审视那些最神圣的叙事和最坚固的信念。在“与上帝摔跤”的精神传统中,最需要摔跤的对象,或许正是自身的偏见与傲慢。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