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马来西亚IPO 市场表面上看似 “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却冷暖自知。
目前,大约已有接近30家公司在大马交易所完成上市,数量上看似稳健,但细看股价表现,情况却令人堪忧。
按照笔者编写该文章时的时间点,以及市场的数据,在上市后真正能维持在IPO发售价之上的公司,不足五家。
换句话说,超过80%的新上市公司,目前股价都低于其发行价。
罕见认购不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IPO的超额认购率大幅滑落,从过往动辄50倍、100倍的火爆场面,骤降至如今不足10倍,甚至出现少数公司认购不足(undersubscription)的罕见局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 IPO 市场从过往的万人追捧,逐渐演变成现在的 “冷风阵阵”?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2022至2023年期间,马股IPO市场的确处于一个 “过热状态”。
那个阶段的市场情绪乐观,不论公司质地如何,只要一上市,几乎都会在首日录得亮眼涨幅,投资者几乎不需挑选,就能在上市首日“稳赚”。这种 “无差别追捧” 的情绪,也催生了一批质素参差不齐的企业趁机入场。
然而,进入2025 年之后,情况出现了转变。尤其是在 3 月份之后,连续几家IPO表现大幅低于市场预期,首日即跌破发行价,这不仅令投资者蒙受亏损,更在心理层面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一旦信心受挫,市场情绪就从“盲目乐观”迅速转向“过度谨慎”。
同时,整体马来西亚股市表现也持续疲弱,成交量与活跃度并未随着IPO热潮同步提升,反而资金持续流出。
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更有活力的海外市场,例如美股与港股,不少年轻投资者甚至已完全将投资焦点转移至科技成长股与虚拟资产等领域。马股IPO自然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与资金支撑。
不过,这样的市场环境,并非全然负面。反而正是这种冷静期,让投资者有机会重新审视IPO的真正意义。

去泡沫化
首先,这波 “去泡沫化” 过滤了一些基本面薄弱、靠题材炒作或短期包装的企业。市场回归理性,强迫上市公司必须用业绩和愿景说话,而不再单靠宣传和炒作。
其次,真正具有实力与成长潜力的企业,在缺乏情绪溢价的环境中上市,反而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介入机会。投资者不再 “赌首日涨幅”,而是以长期价值眼光去寻找被低估的标的。
第三,随着市场经验逐渐成熟,越来越多 “成熟型投资者” 参与IPO,不再一窝蜂追高,反而更注重基本面与合理估值。
当然,这样的情况不会永久持续。市场情绪本就如钟摆,从极端乐观到极度恐惧,往往只是时间与事件的推动。当前的“IPO寒冬”并非马股基本面崩坏,更多的是信心的自然调整。
若在接下来的半年内,马来西亚整体经济数据、企业盈利恢复增长,或者有更多高质素企业成功交出漂亮成绩单,相信投资者的情绪有望逐渐回温。
结语来看,IPO 市场目前处于“洗牌期”。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是一场关于质素与耐心的考验;对于投资者而言,更是一次重新认清“价值”与“投机”的教育时机。
2025年下半年,乃至2026年初,或许才会是重拾信心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