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李欣怡
随着高龄化社会来临,政府早前就提出逐步推动延迟退休政策。当未来65岁还得继续上班,企业是否愿意续聘?年纪是否成为职场负担?年长员工又如何在新世代崛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新山南方大学国际教育中心院长张竣文教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教育制度延长、学历贬值、竞争力差异与制度公平性等多重面向来深入讨论。
关键在于不要把老员工当成包袱,而是重新分配角色,发挥其价值,变成企业的资源与支援。
当延迟退休成为现实,65岁还在职场打拼不再稀奇。问题是应如何思考企业管理与员工发展的方向?企业与员工该如何调整心态与做法?企业与个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压力。
张竣文开门见山地说:“现在这个年代,年龄不再是重点。你跟得上时代,比什么都重要。”
过去我们常认为,老人退休让位给年轻人,是正常流程。但在这个数字化、AI化的时代,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工作不再只是靠体力,而是靠资讯、数字能力,例如会不会操作新工具、懂不懂系统,甚至能不能用ChatGPT来提升效率,这些都跟年龄无关。
“如果你熟AI、懂得资料整理,65岁一样有竞争力。”

安排在对的位置
不少企业担心留住年长员工会不会影响效率、拖慢企业发展的脚步,张竣文看法却不同。他认为,在十多二十年前,会说的退休人士再就业,是指从事低门槛的劳动力工作,例如在便利店、餐厅帮忙。现在不同了,很多年长者可以当顾问、讲师,一样具有工作能力价值。
他强调,只要把年长员工安排在对的位置,他们其实是企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经验、稳定性、抗压性,都是年轻人短时间内无法具备的优势。
健康是主要关键
当谈到健康是否是影响企业续聘年长员工的关键,无可否认这会是现实问题。“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还是要顾及绩效。年纪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
延迟退休意味着企业可能要承担更多风险,比如医疗支出增加、工作效率下滑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在聘人时会要求体检,一方面是确保员工健康,一方面也是保障团队安全与稳定性。
他进一步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制度的设计最终都会回归到利益导向的逻辑。
“今天很多企业规定你要做体检,表面上是为了员工健康,实则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确保不会承担额外的医疗与管理成本。”

应对学历贬值挑战
事实上,就业年龄的安排,早已牵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发展。如果企业大规模延迟退休,将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拉高青年失业率。可反过来说,延迟退休似乎又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决定。为什么?
他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到30岁才正式进入职场,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那么晚?原因可能是他花了更长时间求学,这也牵涉到所谓“学历贬值”现象。
“当学历的门槛不断拉高,许多人选择投入更长时间在学术体系,因此延后了进入职场的时间。进入职场越晚,意味着能缴纳公积金的年限越短。这不是只差一年两年,而可能是5年或10年的差距,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影响是极大的。
因此,如果不调整退休年龄,势必有人利益受损。你从30岁开始工作,一直到60岁退休,也不过是30年职涯,而这30年缴交的社险、养老金是否足以支撑未来20年的老年生活?这是一种制度层面的张力。
退休金累积变慢
这里又出现一个矛盾:年轻人提早进入职场,跟较晚出道的中年人形成直接竞争。这时候比的就不是学历高低,而是实打实的“能力”。假设你30岁才进入一个产业,而一位25岁的同事已经在这行打滚5年,那么无论在实务经验、人际网络,甚至在表达与沟通能力上,你都已经落后了。
这5年的差距,往往不是努力就能立刻追上的。尤其在某些行业,如教育界、商界,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晋升机制往往更为残酷。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谈到退休制度时,不能只从年龄看问题,更应从“教育制度延长”、“学历贬值”、“竞争力差异”与“制度公平性”等多重面向来深入讨论。”
若现在已经55岁或来到近退休岁数,员工要做好准备什么才能让公司愿意续聘?有人说,年长员工要自己去学AI、学新技术,或是企业应该安排培训等等。张竣文认为,这不只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一种企业与员工之间沟通与协作的过程。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价值观,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关键是双方如何在改变中找到共识。学习是双向的,员工要学,企业也要愿意教。”
他指出,这是一堂每个企业都该修的管理课。不是传统MBA课堂那种知识输出,而是真正关于人才培养、价值认同、文化整合的深度实践。
因此,企业应该把员工学习当作一种投资,主动设计培训、安排辅导、提供工具,协助中高龄员工与时俱进。
他建议,若要延退,政府与企业应共同设计健康评估与弹性工作制度。例如安排年长员工担任内勤、顾问型角色,减少压力,同时也延续贡献。
“如果一位65岁的员工还坐在最前线,不是太恰当。延迟退休应该角色调整,从冲锋陷阵的第一线退居第二线,从事辅导、传承的工作,担任像是团队导师、经验顾问,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种安排,对企业与员工都是双赢。”
65岁的员工跟年轻团队共事,会不会出现价值观冲突或沟通不良?张竣文笑说:“当然会,00后遇上70后,不擦出火花才奇怪!但吵不是坏事,怕的是没人愿意处理。”
他强调,关键在于企业怎么去设计制度与文化,让不同年龄层之间可以“无缝协作”。这4个字说得容易,做起来可是一门学问。“最常见的情况是,年长员工觉得我年纪大、资历深,你就该听我的,这是一种认知的断层,也就是所谓的‘面子工程’,一种潜在但普遍的心理拉扯。”
他举例,如果一位65岁的员工和25岁的年轻人职位相同、做同样的工作。如果年长者做错事,老板该怎么纠正?是当面指责?还是委婉提醒?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情绪处理与制度设计能力。
“情绪的管理,其实才是不同年龄层共事的第一关,老板不能只是发号施令,而要懂得怎么引导与平衡。”
他也建议,企业可以善用数字化工具,让管理流程更清晰、标准化,减少人际间的误会与尴尬,让沟通回归事情本身,而不是情绪对抗。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要有弹性,像是分组制、任务型工作、互导机制,都是协助跨世代协作的好方法。
位子对了工作就对
最后,张竣文提醒企业:“最怕的是一开始就用年龄决定员工价值。”
他认为,团队应以专业、多元、互补为导向,不是谁比谁老,而是谁能把事情做好。只要安排对位子,老的、少的,都能发挥实力。
“延退,不是为了多工作几年,而是让人的价值继续被看见。”
企业若能用对策略、调整管理心态,重新分配老员工的角色,便能发挥其价值。
65岁员工获继聘的8大关键
- 年龄不是问题,能力才是关键
- 年长员工不会拖慢效率,反而是稳定力量
- 健康风险是现实问题,企业需合理管理
- 学历贬值导致职场起步晚,退休金准备要延长
- 年轻人与中年新进者竞争,拼的是实战能力
- 延迟退休是制度调整,不能只谈年龄
- 55岁想继续工作,重点是“沟通与转型”
- 企业要设计更适合年长员工的角色
老板你来答
今日作客

●曾国良
长青企业(马)有限公司商学院院长、南方大学学院董事

●拿汀洪清芳
马来西亚幼儿园公会、马来西亚学前教育者协会、学前儿童保健及教育理事会的积极成员。现为Tadika Xaris幼儿园院长
曾国良:我们公司目前有3位超过60岁的同仁,是以合约制方式续聘的。一位是在在健康课程有丰富经验 ,既是美容师又是营养师的健康咨询师,另一位是有很强的营养背景的专业经理,两人均服务超过20多年,如果没有留下他们的话,就会有很大的断层。另一位是做内部行政和仓储管理,30年来熟悉整个供应链管理,又懂得市场需求与销售,要找到能同时跨好几个领域的人不容易。这些职位真的不是随便就能补上的。
洪清芳:只要员工健康、愿意做,而且还能胜任工作,就没有必要因年龄而退休。像我们的幼儿园,最出名的就是老师有爱心、有耐心。可能就是因为年龄层相近、没什么代沟。对孩子来说,老师常换反而不好。
我老公的领域是做土本工程,高职位80%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虽然他们没有年轻人的活泼精力,但是有经验。尤其是建筑项目要进行好几年,年轻人一直跳槽,没有完成一个项目的经验,所以像顾问或资深工程师的职位,会更愿意聘用年纪较大的。再说,65 岁也不算老,现在还有一个现象,我们缺人才,且是缺真正会做工的人才。
他们能留下,主要有3个原因与条件:一是技术专业,二是知识专业,三是经验不可取代。当然,当事人本身也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对工作依然充满热忱,且能配合公司的需求与节奏,因此他们选择留下。如此不仅能稳住团队运作,也能争取时间,把多年累积的经验一一传承给接班人。
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不续聘老员工?
曾国良:有几种情况会选择不续聘。第一,健康状况不佳,连自己身体都照顾不好,那就没办法继续安排工作了。第二,是能力跟不上新时代的工作需求。举例说,一位曾负责仓储的资深经理,后来没续聘,原因是现在供应链讲求的是“S&OP流程”(销售与营运规划),不只是把东西放好送出去,而是要懂得市场预测、需求规划、产能管理,甚至跨部门整合。他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愿意进修,那就无法胜任。如果他愿意学、态度积极,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安排内部培训或送外部课程,这些都需要时间,也要看他个人意愿。但如果健康、意愿、态度3样都不到位,那么,即便资历再深,也只能说抱歉。
洪清芳:我们有几个考量,第一就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力不从心,就很难胜任日常工作。第二是抗拒改变,不愿学习。举例来说,疫情后我们要求员工及主管都要用智慧型手机拍照、上传现场进度,以便快速针对有关工程进行讨论,但有些年长同仁不愿意配合,不愿使用智慧型手机。现在的工作需要效率,大家都要跟上时代的变迁。如果他自己都不要学习,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就只能另作考量。第三是缺乏团队精神。一些资深员工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不愿听别人的意见、难以沟通,这就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我们也会慎重考虑是否续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