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美国轰伊朗引外溢效应 中国战略迎来机遇/黄杰及锺晴彤

- 文 +

报道:黄杰、锺晴彤

派B2轰炸机奇袭,造成外溢效应,意外带来战略机遇,深陷乱局,低估韧性,被牵着鼻子走,倡导和平远离战争毁灭。的符号是战争、谎言和毁灭,的符号则是和平、建设和发展,软实力此消彼长。

的形象和的形象截然对立。的符号是战争、谎言和毁灭,的符号则是和平、建设和发展,造成软实力的此消彼长。

以色列 拉马干市 伊朗 导弹
以色列拉马干市,商业区被伊朗导弹击中。(欧新社)

的军力会被吸住在中东和欧洲,形成亚洲兵力空洞化,化解对的军事压力,在太平洋、台海和南海,都对是正面的战略机遇。

也要避免负面的战略发展,避免被拖下水,卷进中东权力和宗教之争的黑洞,而是要保持距离,不要被国内民粹的声音影响,不要被国外的极端言论蛊惑,要看清楚过去对华政策的两面三刀,背信弃义。要看清楚“神权政治”的脆弱性,不能被极端的宗教势力牵连过去。

打破和平诺言

也要有准确的判断,理解内坦亚胡政权并非代表的主流民意,他不断制造战争,推动加沙大屠杀,其实不得人心。要保持和社会的密切交往,延续人和犹太人的文化与历史情缘,不要让民间出现“厌犹”或“反犹”的氛围。

空袭引爆了MAGA阵营的内讧,打破选战中强调的和平使者的诺言,陷进是国家政治的“战争贩子”的漩涡。也使得中东和各国惊惧,更加“远美亲华”,让的国际威信迅速下降,进一步巩固成为全球最稳定和平力量的地位。

美国轰伊朗引外溢效应 中国战略迎来机遇/黄杰及锺晴彤
特拉维夫地铁,民众躲避导弹,藏在地铁站避难。(欧新社)

以伊战争爆发后,被逼从乌克兰调走针对无人机的防空系统,加上以军防空导弹储量见底和兵源短缺,战力分散问题恶化,给予在中东及全球成为和平缔造者以及秩序建设者的战略机遇。

的冒险行动导致国会宣布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中断全球三分之一总量的原油交易,让中东产油国极度不安。相比之下,于5月的首届—东盟—海合会上提出了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及南海之间的物流对接,打造东亚制造业大国与海湾能源强国之间物流走廊,推动东亚和海湾国家两大新兴经济区域的整合。

本土罕见遭袭击

在阿联酋建成的阿布扎比码头是中东的首个半自动化码头,的海法港也是由承建,与的武力破坏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的反击,让罕见地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本土袭击,不仅特拉维夫的中央商业区被炸得颓垣败瓦、多幢民房倒塌,大量军事目标也被击中,包括国防部、被称为“8200单位”的讯号情报总部等,多个重要科研中心、能源设施也被摧毁,就算是久经战火威胁恐吓的人也承受着前所未见的心理震撼。

靠北斗系统反击

打破了铁穹防空系统的神话,背后也是科技力量的展现。

根据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介绍,这次的攻击成功背后是放弃GPS并启用北斗的成果。

他指出,由主导的GPS长期以来是定位、导航和授时的全球标准,但在战争爆发后关闭了境内所有GPS服务,有效避免了被中断服务和数据安全问题。

人不满介入

他称,采用北斗不仅是技术升级,也是迈向更大自力更生的战略举措,可能为中东其他国家产生连锁效应,让更多国家采用科技。

声东击西发起“午夜之锤”行动轰炸核设施,却引爆了共和党MAGA阵营的内讧以及国际社会对的不信任,严重冲击执政威信以及加剧期中选举压力,砸破了自己“和平缔造者”的形象,沦为与2003年绕过国会入侵伊拉克的前总统小布什无异的“战争贩子”。

民调机构YouGov 6月22日进行的民调发现,85%的成年人不满介入,多数人认为是牺牲了国家安全。纽约、波士顿及华盛顿等主要城市爆发反战示威。

至于MAGA的多名核心分子,包括曾经被喻为“全美最红主播”的卡森(Tucker Carlson)、因反对俄乌战争而从民主党转为共和党的加巴德(Tulsi Gabbard)、前白宫首席战略师班农(Steve Bannon)等,直斥不再是“优先”,而是的傀儡。

加巴德作为现任国家情报总监,却在于白宫战情室指挥作战时被拒于门外,显示其政府用人唯亲、权责不清。

马克龙改称美违法轰炸

国际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以伊战争开打后一直高举的自卫权,但也改口风称的轰炸行为属于违法。

巴基斯坦在美机轰炸前一天还赞扬斡旋印巴停火,提出要提名他竞逐诺贝尔和平奖,亦同样撤回了提名支持。

美介入拖累国家安全

在中东虽然几乎没有盟友,但阿拉伯国家也被反击的行动波及,客观上说也是被的介入拖累了国家安全。包括国会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导致至少6艘油船在海峡前调头,国际油价出现巨大波动。于当地时间6月23日晚发起“胜利喜讯”报复行动,向卡塔尔、伊拉克的美军基地发射导弹,导致以伊战争扩大化、战火在中东区域延烧,当地本来以为自己是在隔岸观火的民众受到切身恐吓。

报复后无预警宣布以伊已经成功和谈,称“12日战争”已经结束,高呼胜利并且开始庆祝。

但数小时之后,以伊还是在继续互攻,德黑兰的军事相关大楼、政治犯监狱、红十字会等被炸,的特拉维夫再次受到攻击,南部首府贝尔谢巴多幢大楼被炸得只剩下瓦砾,更罕见地被的无人机轰炸了雷达系统。

后来再次宣布停火协议成功,但至截稿前还在报称又发射了8枚导弹,虽否认并称会维持停火协定,但以军却扬言会继续还击。这种欲停又战的情况显示,以伊双方就算打得筋疲力竭、损失惨重,但也不想听令于的停火宣称,反映的国际威信已不如昔日。

其实,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已经相继成功铲除了黎巴嫩真主党的重要势力,叙利亚阿萨德政府也已经倒台,领导的“抵抗之弧”已被严重削弱,只剩下胡塞组织等残余力量,很多中东逊尼派国家都不再感到被什叶派威胁。

相反,现在最大的威胁反而是违反国际法的“先发制人”的斩首行动和恃强凌人的轰炸介入,大家都纷纷担忧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得罪美以并被针对的国家。区内势力平衡的微妙变化,让更多中东国家视为长久稳定的建设力量。

以伊冲突态度微妙

在以伊冲突中,的态度很微妙。一方面,中方基于国际法和联合国原则对袭击给予严厉谴责,但也局限于这种外交上的声援,另一方面,中方从自身的安全角度考虑,乐见去核,但更重要的是,基于过去和打交道的经验教训,北京早已冷处理了与的各项合作,对于目前的以伊冲突更抱有观望态度。

中方曾对与的经济合作寄予厚望,冒着与欧美对抗的风险,2021年3月与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础设施、贸易等多个领域。根据协议,计划在经济中投资4000亿美元,换取的石油供应。

截至今年,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石油出口市场,这对尤为重要,因为的制裁限制了的国际贸易。

在经济合作外,也积极支持在2023年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SCO),去年加入金砖国家(BRICS),还曾在2023年成功斡旋与沙地阿拉伯的和解等。

就在以伊冲突爆发的前夕,中伊铁路开通,首班货运列车从西安出发,途经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终抵达阿普林干港(Aprin Dry Port)。根据Eurasian Times和SpecialEurasia的报道,这条铁路全长约1万0400公里,运输时间从原来的海运30至40天缩短至陆运约15天。这一显著的时效提升得益于铁路的直接连接,降低了运输成本,并提高了贸易效率。

铁路开通缓解经济

制裁的情况下,这条铁路的开通对于缓解经济困难具有特别意义。

阿普林干港作为最大的内陆港口,在的出口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该港口通过减少对沿海运输的依赖,帮助降低物流成本,并优化货物中转效率。

通过该铁路,中方可以获得的石油,可以从获得所需要的战略物资。

反覆无常令中方失望

然而对于中方给予的支持,对方不但觉得理所当然,而且还变本加厉,让中方被动难堪。

2021年《中伊全面合作计划》签署后,本可成为发展经济、改善中东地缘政治的里程碑,但是伊方反复无常,6次变更恰巴哈尔港建设规划:从自贸区改为军事基地,再调整为石油储备中心;要求中方追加投资,却拒绝提供主权担保,最终这个战略港口沦为中企计提23亿人民币(约13.56亿令吉)坏账的“黑洞项目”。

能源合作项目中,强制要求中企采用“51%本地化率”,但伊方却将中方的页岩气开采技术泄露给俄罗斯;拿到中方八套深海钻探设备,却说技术参数不达标,但转过头拿着中方设计图纸与埃克森美孚谈条件。

2022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东政策重大调整,对伊外交开始止损。

与阿拉伯国家的升温,让有被抛弃的感觉,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贾法里召见驻伊大使,威胁“任何损害波斯湾平衡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中撮合和解被伊打脸

为安抚,中方撮合与沙地达成和解,发表宣言约定双方互设使馆、恢复石油过境、共同开发波斯湾油气田……但没多久,中方就被伊方打脸—向胡塞武装提供“圣城-2”巡航导弹技术,导致沙地阿美石油设施再度遇袭。至去年,革命卫队频频向沙地发出恐吓,使在沙地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红海新城”面临威胁。

的一些做法让中方失望,不但搁置了一些重大战略合作,而且经济合作也调整到可有可无,对实际投资远远低于预期,这些都反映了在中东的战略机遇背后要警惕的教训。

目前,北京把中东的战略重心转向沙地等国,加大对中东能源、矿业的投资,中东资金也青睐,试图在之外获得更有潜力的投资回报。

■中篇预告

声东击西奇袭

导弹破空防

亚洲周刊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中国
以色列
伊朗
特朗普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