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杨明章一直是对冲基金界的明星人物,赚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在城堡投资和高盛等全球巨头任职后,他与人一起自立门户,很快壮大为亚洲的巨头。在那些令人陶醉的日子里,两位数的回报率屡见不鲜。
但在2019年,在连续三年遭受市场重击之后,杨明章不得不回答许多交易老将都面临过的两个难题:他在投资方面是否已经失去手感?是否到了该挂冠而去的时候了?
杨明章在新加坡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让他更诚实面对自己,他跟自己说,“伙伴,是时候放弃交易员这个行当了。”
许多同行会一直交易到资金耗尽为止,或者把剩下的资金退还给客户,杨明章却选择了一条更虚己的道路。
他不再掌舵,鼎亚资本(Dymon Asia Capital Pte)将对冲基金业务整合成一个多经理平台,他的同事负责投资决策,他则扮演教练的角色。
正是他放下自我的决定,才导致了戏剧性的转折。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只规模35亿美元(约147亿令吉)的基金,今年截至5月份的回报率为8%,超过了Schonfeld Strategic Advisors和Millennium Management等大型全球同行的旗舰基金。
去年,该基金的回报率为17%,超过了Millennium和Balyasny资产管理公司的同类基金。
客户已承诺到2026年底至少再投入15亿美元(约63亿令吉),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战愈演愈烈,来自欧洲、加拿大和中东的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亚洲,以实现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多元化投资。
对中国反感正在消失
杨明章说,拜特朗普之赐,对中国的反感正在消失。
多策略平台并非新鲜事,经理们负责自有的投资个别团队(pod)。高盛的机构经纪商在2023年的报告中指出,其中约55家公司的总资产在六年内增长了近两倍,达到3680亿美元(约1.55兆令吉)。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少数几家巨头。
Millennium Management、城堡投资、Point72、Balyasny和Exodus Point资本所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约8400亿令吉)。
然而,这类平台在亚洲仍然罕见,尤其是在管理资产超过10亿美元(约42亿令吉)的基金中。
在整个亚洲,那些针对股票做出看涨和看跌押注的对冲基金(通常来自同一国家)仍然控制着绝大多数资产。
对鼎亚资本来说,亚洲占其敞口的90%,三分之二的客户来自该地区。该公司70名投资组合经理分布在新加坡、上海、香港和孟买;该公司去年扩大了在日本的团队,并在迪拜开设了办公室。
宝刀会老
但从2017年开始,杨明章的运势变差。在特朗普第一次担任总统期间,那些原本奏效的策略不管用了,再怎么不屈不挠,他都无法翻转局面。
他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该宏观基金平均下跌4%。
他说,花了三年时间坦承错误,像拼命三郎一样工作,却一无所获。那时才意识到,这样不是办法。
杨明章总结道,尽管对冲基金经理都会表现出很有能耐的样子,但大多数都是自身“高光时刻”的产物,最终宝刀会老,无法再打败市场。
打造“赚钱机器”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个月,他开始了自己交易生涯,经历了网路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因此倾向于用悲观的角度看待市场。
他说,自己总因针对黑天鹅事件的仓位而获得回报,并且始终相信风险溢价被低估了。
无论是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政策盛行的牛市,或是特朗普首任总统期间无论新闻标题如何、市场都涨的年份,这都是格格不入的。
杨明章的解决方案是打造他所谓的“赚钱机器”——一个多策略、多经理的平台,旨在模仿全球对冲基金巨头,在所有市场创造利润。用棒球术语来说,杨明章就像一位教练,努力让每个上场的球员发挥最大潜能。
他说道,自己不依赖任何人,并指出即使是手下那些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最终也会遇到低潮期。
鼎亚资本许多早期客户都曾加入杨明章的宏观交易策略,因此大约一半的客户在过渡期间离开。(讽刺的是,他的宏观策略在最后的三个月上涨37%。)
平台的参与者也称为“多重经理人基金”(pod-shop),依赖两个关键要素取胜:投资组合经理的才能以及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其策略。
每位主经理人都可以聘请一个团队来执行他们的策略—因此这种模式被称为“个别团队”(pod) 。
近年来,“个别团队”的激增引发了一场人才争夺战,为了让一些明星交易员签约,甚至可以开价数百万美元。

合作至上
鼎亚资本无法与Millennium以及该地区其他财力雄厚的巨头竞争,因此,杨明章大力推崇“鼎亚文化”,即合作至上,新员工就像家人一样。该公司在领英上发布了员工划皮艇、分享美食,甚至在动物收容所清理狗屎的动态。
更大的吸引力在于,鼎亚资本的亚洲业务允许新加坡或香港的经理,无需等待伦敦或纽约的批准即可做出重大决策。一位发言人表示,凭藉这一优势,鼎亚资本过去两年中没有因为挖角而失去任何一位盈利丰厚的投资组合经理。
但并非没有人员流失。大多数年份,该公司的投资人员离职率高达五分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在两年合约满后未能获利。
鼎亚资本合伙人尼莱·帕特尔出身Millennium,他将自己目前的成就归功于杨明章的指点,从进行适当规模的交易到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
鼎亚资本会议室的窗外,午后的阳光洒向新加坡海峡,杨明章回想起在亚洲对冲基金领域的几十年。虽然市场动荡已恢复到适合自己的水平,但他不愿再发号施令。他终于可以睡个好觉,有更多时间陪伴他的五个孩子。
他说,自己不会再回去当交易员了——这说不通。客户一直在询问,但他拒绝回锅,并说已经够了——他的价值就是发现下一个杨明章。
亚洲就是一切
杨明章说,亚洲就是一切——哪一天我醒来时心情不好,也不能关闭亚洲的任何部门,因为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
53岁的杨明章十岁失怙,自幼被迫在逆境中淬炼。
母亲谆谆教诲,不要让任何人可怜他;他15岁时下定决心无论做什么都要力求精进,并发家致富。
他好胜心强,天赋异禀,17岁时便入选新加坡国家羽球队,同时在校成绩优异。
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几份金融工作,包括在如今的摩根大通和高盛交易汇率和利率衍生品,之后曾领导城堡投资的亚洲宏观交易团队。
到了2008年,他准备自立门户,与人共创宏观对冲基金(后来成为鼎亚资本),最初1.13亿美元(约4.75亿令吉)的资金大部分来自Paul Tudor Jones的投资公司。
随后的几年虽然辛苦,但回报丰厚。当市场惩罚他时,他更加努力——在办公室放一个枕头,每天只睡两小时。
这种策略一度奏效,基金在成立后头七年里,有四年的年回报率都达到15%到21%。
公司业务也扩张,新增私募股权部门和一支由多名经理组成的股票基金。
新闻来源: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