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陈绛雪
世界银行《A Silver Lining》报告预计到2044年,65岁以上人口将翻倍;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面向未来的长寿经济:创新与关键趋势》则预计,到2080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8岁以下人口。
在马来西亚,非官方统计显示,大约有10至20%的人受到退化性关节炎困扰,尤其是65岁以上的群体。
随着马来西亚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40年,超过65岁的人口将占15%,意味着退化性关节问题可能影响数百万人。

此外,在马来西亚的退化性关节炎患者中,膝关节炎占多数,髋骨和脊椎方面的病例相对较少,平均每3个患者当中就有2个是膝关节炎,超过64%的患者受累的是膝盖。
本地骨科外科顾问戴之钦医生指出,在我国,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膝盖问题,而在现有120多种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当中,又以退化性骨关节炎影响最广泛。
戴之钦指出,在马来西亚,退化性关节炎与年龄和体重密切相关,而马来西亚的肥胖率高居东南亚之首,加上人口老龄化大趋势,关节炎问题更为严峻。

4常见迷思
【迷思1】退化性关节炎是老年人的“专利”
事实并非如此,关节炎发病年龄正呈年轻化趋势,一些40岁左右的人群已开始出现关节问题,不再是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才有的“退化现象”。
【迷思2】退化性关节炎是无法改变的老年病,所以只能接受这种自然退化现象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虽然退化性关节炎是退行性疾病,目前仍无法根治,但并非完全不能改变或预防。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比如营养补充、改善生活作息、减轻体重、关节腔注射等等,都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非只能被动承受痛苦。
【迷思3】须通过手术才能治疗
他强调,对于医生来说,手术是治疗关节问题的最后选项。在手术之前,医生会尝试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只有当非手术治疗无法有效缓解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且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时,才会考虑施行关节置换手术。因此并不鼓励患者在关节刚开始退化时就选择手术。
【迷思4】关节炎可根治
至今为止,不论治疗技术和设备有多先进,医学界至今仍未有证据证明退化性关节炎可以根治。这是关节软骨退化和老化问题,因此只能延缓其进展,而无法100%恢复到退化前的状态。
“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维持生活质量,减轻疼痛。”

膝关节手术助恢复行走
一些患者,尤其是长者,对于膝关节手术往往心存抗拒,担心手术治疗会影响行动能力,以致病情恶化到难以承受的严重程度才接受治疗。
戴之钦坦言,“膝关节手术会导致无法走路”是极其普遍的错误观念。现代膝关节手术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重新行走,并在康复后进行日常活动。”
长者健康良好可动手术
另外,许多人也对高龄患者是否能接受膝关节手术心存疑虑。
他指出,年龄并非手术治疗的限制,关键在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需要手术”。因此,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从29到99岁的患者都可接受手术治疗,并从中获益。
“在日本和一些长寿国家,80岁、90岁的患者接受关节手术并不罕见。”
他强调,“需不需要”动手术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若患者情况严重,而非手术治疗不可,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在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后认为手术风险可控,那么,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考虑手术治疗。
此外,许多长者对手术存在顾虑的原因在于,担心术后需要长时间的恢复,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对此,他指出,患者的康复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性质、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等等。

康复期取决身体素质
戴之钦解释,膝关节手术的做法已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医学已广泛采用微创手术(MIS),相比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更小,伤后康复更快。
另外,对身体状况的了解和术后管理,也是决定康复时间的影响因素。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的应用有助于指导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加速恢复进程。
尽管如此,他坦言,最终的康复时间和效果仍然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
“对于年长的患者来说,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康复时间可能会更长。”
他说,虽然现代手术技术进步显著,术后住院时间已从20年前的一周缩短至2至3天,但完全康复通常仍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
关节问题年轻化原因
● 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身体过重会增加关节负荷,加速软骨磨损。亚洲地区肥胖趋势明显,包括马来西亚。
● 现代工作模式改变:长时间久坐的工作模式日益普遍,许多人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会增加脊椎和关节的压力,加速退化。
● 缺乏规律运动及“周末战士”现象:工作时间长导致运动时间减少。许多人平时缺乏运动,仅在周末进行高强度的突击运动,这种“周末战士”模式容易对关节和肌肉造成过度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关节健康。持续且适量的运动对于保护关节和骨骼至关重要。
● 先天因素和后天负荷不当:一些人可能天生骨骼结构存在问题,加上后天不正确的姿势或过度的负荷,容易导致关节变形和退化。
● 先进的筛查和诊断工具的应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早地发现关节的早期退化迹象。过去可能要到60岁症状明显时才能通过X光诊断,而现在40岁就可能被诊断出关节退化。这使得早期诊断的病例增多,给人一种疾病年轻化的感觉。
保护软组织是核心
戴之钦表示,微创手术并不仅仅是“小创口”,其核心目的在于尽量保护软组织,减少对不需要切除的组织的损伤,伤口大小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
“例如,传统的膝关节手术可能需要切开肌肉,拨开软骨才能处理病灶,而微创手术可能只需要切开一层组织就能完成操作。因此,微创的真正含义是不干扰周围的软组织、韧带、骨骼、神经线等,将不必要的创伤降到最低,从而缩短康复时间,降低风险,减轻患者疼痛。
“有时为了更精准地进入病灶,避免损伤周围软组织,手术切口可能并不小。例如,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切口可能相对较大,但由于机器人能够提供清晰的视野和精准的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机器人辅助手术
精准、稳定,以及患者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缩短、康复时间较快、物理治疗时间较短等,都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
机器人辅助手术通过术前进行3D影像扫描,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骨骼状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3D模型和手术方案。虽然传统手术也能进行术前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为因素难以保证100%的准确性,误差可能在5到10毫米或5到10度之间。
他认为,尽管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取得不错的传统手术效果,但在准确性方面仍存在局限。而机器人技术能够将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融入手术流程中,
目前,全球真正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只有两种,分别是MAKO和韩国的CUVIS。在马来西亚,仅有几家医院拥有骨科机器人,使用率仍不高。
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华人传统有“伤筋动骨100天”的说法,这并非毫无根据的。
戴之钦说:“关节手术的康复期大约需要3个月,刚好接近100天。不过,这100天并非完全休息,而是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适当、适量的活动,否则会导致僵硬和肌肉萎缩。”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康复时间,如6个月甚至1年,但通常在3到6个月内可逐步恢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在不同阶段调整康复方案。
此外,术后伤口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以避免细菌感染。因此,术后3个月内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康复进展。
“在术后3个月内,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重点包括疼痛管理、膝盖活动度的恢复、肌肉力量的增强以及消肿等。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步行、骑脚车、游泳或简单的健身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在术后3到6个月的康复期,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户外活动,慢慢恢复正常生活。”
多次手术增风险
至于一个人可以动多少次关节置换手术,他坦言“理论上是无限次”,但多次手术会增加情况复杂性和风险。
根据报告,目前的人工关节寿命大约在20到25年左右。第一次关节置换手术相对简单,通常只需1小时左右;但若施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手术,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时间也会更长。
“每次手术都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额外的损伤,因此手术次数越多,使用的器材和手术的复杂性也会越高,风险也会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