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股悦(资产管理导师)
近期,公积金局再次成为政策焦点,有者提议让会员可从第二户头提款,以支付保险保费的措施。
这看似一项为人民解困的贴心政策,实际上却可能对会员的退休保障带来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公积金的原意是作为退休保障的核心支柱,但近年来公布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半数会员在55岁退休时,无法达到基本存款目标。

疫情时期的提款潮,政府允许会员多次提款,总额超过千亿令吉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但也因此埋下隐忧。
至今,仍有会员的公积金存款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若政府通过让会员从第二户头提款缴付保险保费,无疑又再次“打”上了公积金的主意。
无可否认,在生活成本节节上升之际,很多人难以负担每年不断上涨的保险保费。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面对保费上涨与收入不稳的双重打击,往往被迫“断保”,而这种情况也在近年来不断地发生。
一旦保单失效,投保人面对突发疾病或意外时,不仅无法获得理赔,更需要自掏腰包承担高昂的医疗费,进而对家庭财务造成重大打击。
提出这项新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保险“断保”现象,确保人民拥有持续的基本保障。
非应急提款工具
从短期角度来看,这是务实且人性化的安排;然而,问题在于,公积金的本质是长期储蓄工具,而不是应急提款工具。
当越来越多用途被“授权”从公积金户头提款时,会员的存款将难以积累至足够的退休金额。
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更长寿意味着更长的退休年期,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储蓄。
不可否认,对于某些收入不稳、经济压力大的家庭来说,从公积金缴保费确实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选项。
尤其是在失业、收入骤减的时期,这项安排可作为临时缓冲机制,确保个人保障不中断。
“惯性提款”引发后患
但政策一旦普及化、常态化,就会变质成一种“惯性提款”,甚至在未来会造成大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求从公积金户头提款。
这也可能鼓励人们降低对长期储蓄的重要性认知,误以为公积金可以随时提款应对各种生活支出。
最终的后果,即使平安退休,公积金的存款已所剩无几,反而对未来生活形成新的不确定与焦虑。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不断地“放宽提款规则”,而是设计更可持续的方案。
例如,针对B40(甚至包括M40)群体设立保险补贴计划,或发展微型保险产品,以更亲民的保费,让收入有限者投保。
每一次从公积金提款,或许都可以解决一时之困;但当会员为了“今天的安全感”而牺牲了“明天的退休保障”,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政府与会员都必须意识到:公积金不是万能提款机,而是未来生活的安全垫。
别再一次又一次地打公积金的主意了。短期的让步,必须以长期的规划为前提,因为那是会员们老来最需要依靠的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