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逸山博士(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当年我在美国濒临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州长期居住,颇为喜欢那种带有美国风味的所谓德州式墨西哥餐。回来大马后,我对德墨餐也还是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幸好本地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此类德墨餐厅,而我尤其喜欢到位处我吉隆坡家附近的一个曾为本地标志性商场的高层楼的一家德墨餐厅去光顾。
而且假如是午餐时段,我几乎独沽一味地会点最为心仪的“(美国)西南风味鸡肉沙律”,以及一小碗黑豆肉酱。
而有一阵子,我频繁光顾该德墨餐厅到什么程度呢?到会毫无羞耻地撇开门外排队的长龙、头也不回地逾越门口的带位员而径自坐上吧台的高凳,而服务员也会亲切地问了一句“好像平时那样?”不久后,就送来以上的餐点。
看到该餐厅通常座无虚席,我也颇为欣慰。

菜单涨价25%
但近月来因为国内外政经时势演变实在风云莫测,也令我疲于奔命地做评论。忙到什么程度呢?忙到近日就在该德墨餐厅所在的地标性商场旁边所召开的地区性峰会上接连数日做评论,但就是没时间光顾该餐厅,简直可比大禹治水三度过家门而不入了!
日前忽然又缅怀起德墨餐,便在午餐时段决定再次光顾该餐厅。这次倒是没有人龙,带位员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餐厅里也比较冷清。
如平时般坐上吧台高凳后,发觉人事已非,新的服务员递上应该是新印刷的菜单。这也OK,也许新人事新作风会更好咧?
不料翻开菜单一看,几乎吓了一跳,因为以上两道我最为心仪的菜式,都起价了超过两成,几乎起四分之一了!硬着头皮,仍然点了该两菜式,送上后也还满意口味与品质都没降低。
坦白说,我因为自己通常不煮饭,所以除了疫情期间有常购买食材外,平时很少如此做,所以要说我吃菜不知菜价我是承认的。
而在外用餐,要不就是一次过的光顾某餐厅也就感受不到价格的涨幅、要不就是常光顾的餐厅较为循序渐进地起价,也很难有显著的感受。
感受通胀威力
但这次前后几个月光顾同一餐厅发觉价格落差那么大,才真正体会到通货膨胀的“威力”!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叙述有关当局一味地强调宏观的通胀仍然很低,但市面上大家却是深切地感受到物价的高涨–这两者之间的感官落差。
而物价一高,大家就会觉得钱是越来越不够用。因为前后几月,价格贵了超过两成,可是打工仔们的薪金在同一时段当然不可能也相应地涨个两成多。
摊开来说,这也可说是为什么前国家银行总裁会强调,本地的薪金实质上是大幅度地下降了。赶不上实质通胀的薪金,就等于是实质下降。
怪不得餐厅的人潮也没有以前那么汹涌了,因为大家吃不起啊!
首相安华呼吁大家多食用本地所生产的食品,这在原则上是对的,因为本地有超过半数的食品是进口的,如能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当然更好。
就以安华引用的鳄梨为例子吧,也是德墨餐常用的食材,在本地也有种,如果在质与量方面都能大幅度地加以提升,那就再好不过了,也希望得以压低餐点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