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张殿文
诗人郑愁予离世,享寿92岁,他的诗作既有传统中华文化,也借鉴西方现代诗观念;他的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写归人与过客,传诵一时。
诗人郑愁予走了。92年的生命,精巧平衡诗歌传统的“现代化”与“优雅抒情”,作品既是创作典范,也是精神象征,如同他2024年最后公开发表作品《我在天人菊花径的归程上回观日全蚀》中所感:“楚人说/做一个汉子/会是终身快意/必是天人合一”。
诗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安顿灵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被誉为现代诗史上最动人的开头,出自郑愁予诗作《错误》,写于1954年,全文仅短短七行,游子情怀极为鲜明,诗人杨牧评论:“新诗运动以来,愁予是最能把握这个题材的诗人!”

“浪子情怀”广获共鸣
“流浪”有时意味着为理想或追寻自我而无法安定,这也许是郑愁予的“浪子情怀”广获共鸣的原因。诗人罗智成认为他是华文诗坛“不可替代的抒情典范”;情感如何被表达,甚至被酝酿、蕴含?其中有个关键在于“语法”,也就是你如何挑选语汇并组合出你说的那句话。
郑愁予最特别的成就之一,是在当代语境下,能以他那既古典又现代的语句超越时空,直抵人心并让人朗朗上口。在社群网红、即时文字愈倾向浮夸、易燃的年代,半个多世纪前郑愁予的作品始终示范着文学语言应有的质地:斟酌、深沉、持久。
本名郑文韬的郑愁予,1933年山东济南出生,4年后抗战爆发,身为国民党军官的父亲带着家人从北往南一路漂泊,从济南、北平到南边广州,跨越了半个中国。
抗日战争结束,1947年郑愁予前往北京,进入教会所办崇德中学就读,16岁投稿《武汉时报》诗作首度见刊,到了台湾后就读新竹高中,校长辛志平开明校风和国文老师尚奎斋鼓励,为他诗人格局最后陶成。
与余光中洛夫齐名
战后台湾现代诗坛上,郑愁予与余光中、洛夫并列巨擘。3人皆1949年从中国迁台,具丰厚古典诗底,又积极借重西方现代诗观念,然风格取径各有不同:余光中语言机智,洛夫充满神秘与形上探索,郑愁予语言透明、节奏舒缓,不追求语义震撼,而是营造意境光影,贴近读者心灵。
3位诗坛巨擘共同构筑战后华人现代诗多元面貌:他们的作品使得现代诗不再仅属菁英的语言实验场,而成为具有温度、哲理深度与历史厚度的文化成果,郑愁予最广为流传的诗作出现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接着台湾诗坛进入语言解构实验时期,在极端与冷冽之外,郑愁予被重新视为“抒情诗的救援者”。

让诗歌成大众情感载体
郑愁予作品长年被选入台湾的中学国文教材、大学现代文学选读,是青年学子最早接触的现代诗人之一,某程度完成“诗歌大众化”使命,诗不再只是文人骚客的喜好,而是人人都可亲近的情感载体,现代诗广为引用流传在广告、情书、电影与网络语录中,让现代诗在社会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能见度与生命力。
“不再流浪了,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宁愿是时间的石人”,校园民歌以他的作品《偈》填词,加上《台湾现代诗选》、《世界华文诗选》及学术出版,郑愁予的诗作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视野,对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朦胧诗派”产生一定影响,进入1990年代回归个体书写与语言探索,郑愁予的诗作成为融合中国古典节奏与西方现代意象的范本,也为千禧年后“第三代诗人”提供了“平衡诗意与诗论”的理想典型。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祖上为郑成功 终于“是归人”
2005年6月24日,客居美国37载、任教耶鲁大学的郑愁予偕声乐家夫人余梅芳将户籍迁入金门县金城镇北门里珠浦北路五巷十二弄六号“郑家厝”,报道文学家杨树清形容,半世纪前,郑愁予《错误》诗里不能落定的“归人”、“过客”; 半世纪后,郑愁予情归浯江,驻进了金门这一座小岛“是归人”!
原来40多年前赴美留学前,郑愁予父亲向他吐露了他们是郑芝龙、郑成功的后代,祖籍来自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郑愁予本人是郑成功第11代后裔;郑芝龙带部分家族成员归降清廷,明郑王朝结束后,郑氏族人也全给清廷移徙至北京就近看管,编入清旗,世代为军,郑愁予原已认定习惯的“北方人”血统,他的前几代则定居河北省宁河县,直到迄郑愁予的祖父都还不能恢复使用汉姓“郑”。
抒情是诗歌本质
晚年的郑愁予曾试图改变他抒情诗人的形象,想要与历史或大论述做更紧密的连结,但仍无法摆脱那些脍炙人口的早期作品。
在2005年柏林国际诗歌节和郑愁予同台朗诵的罗智成强调,抒情是诗歌的本质,也是诗人的本职,它不必因为主题或讯息的庞大而伟大,而是因为忠于自我、关怀人性、坚持自己的美学信念而贡献出某种美好的可能。抒情是诗歌的本质,没有情感就无所谓价值,在雄辩的论述面前屡屡显得沉默的个人情感,永远是我们彼此感动的基础。
郑愁予小档案
本名郑文韬,1933年12月生于山东济南,祖籍福建泉州。年幼接受私塾教学,入读英人设立的崇德学校。
1949年赴台,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会统科(现台北大学统计学)毕业,曾入读陆军军官学校预备班。
笔名“愁予”取自辛弃疾《菩萨蛮》及《楚辞·九歌·湘夫人》。
2025年6月13日去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