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段短片,在社交媒体上被疯传。画面中,一位年轻女学员身体颤抖,脸色苍白,双唇发紫。她几乎已经接近昏厥,但仍被教练鼓动着:“坚持下去!突破自己!你不是软弱的!”她声嘶力竭地喊出队伍口号,终于撑到最后,整个人瘫软地被队友从冰水池中扶出。台下响起掌声,有人感动落泪,也有人眉头深锁。
这,是马来西亚某企业激励营的场景。而它,并非个案。
所谓的“突破自我训练营”,在过去几年悄然于企业内部兴起。它们往往主打军事式纪律、极限挑战、心理冲击。冰水浸泡、高空跳跃、长时间禁语或无睡眠状态的训练,标榜能让员工“找到真正的自己”、“学会服从”、“打造钢铁意志”。
但这样的训练,真的能帮助员工成长吗?

当“激励”变成一种折磨
心理学家指出,这些以“极端刺激”为手段的训练,很容易造成身心创伤。尤其当参与者是在无法拒绝的职场压力下被“建议参加”,那么整个过程就不再是自愿的成长,而是一场强迫性的服从考验。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员工在极端条件下被逼迫喊出“我可以!我行!我突破了!”这种看似胜利的场景,其实是一种扭曲的表演。
那位几乎晕倒的女孩后来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我真的很怕,但我更怕被说不够坚强。”那不是突破,那是恐惧。
企业导入激励课程的初衷,或许是希望员工更有韧性、学会合作、建立责任感。但当手段偏离了人性的边界,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真正能够让人蜕变的挑战,不是强逼身体在低温中忍耐,而是激发心智在压力下找到方向。
想像一位内向的设计师,被逼着在十几个人面前尖叫口号;一位患有焦虑症的客服员,被要求与陌生人进行高强度“冲突式对话训练”。这不是成长的契机,而是再创创伤的过程。当激励变成了凌驾在个体极限上的操控,我们就该问:这还是职场教育吗?
成长,不该是靠冰水逼出
帮助员工成长,难道就没有更有温度、更科学的方法吗?
有的。真正有效的职场成长训练,应该根基于以下几个面向:
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一个人在感到被尊重、被理解的环境中,才更有可能自愿挑战自己的边界。心理学家Amy Edmondson曾指出,心理安全感是团队表现的基础。
目标导向的自我探索:与其用冷水“逼出”勇气,不如透过情境模拟、角色互换、小组反馈,帮助员工更清楚了解自己擅长与不足的地方,并设定实际可行的提升计划。
从个体差异出发的学习策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一样的训练。有些人需要沟通课程,有些人需要情绪管理辅导,有些人则需要时间管理与创造力的开发。把所有员工丢进一样的“锻造炉”里,只会烧掉热情与信任。
持续性回馈与陪伴:短期的激励营,往往带来短期的情绪冲击;真正的改变,需要持续性支持与导师制度。例如设置职场导师、心理辅导、1对1成长会谈等,这些才是让人真的往前走的力量。
企业文化转折点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员工?又想要什么样的文化?
马来西亚的企业文化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一边是全球竞争压力,一边是Z世代对工作意义与尊重的渴望。如果我们继续用军事式羞辱与身体极限挑战来激励员工,那么未来我们将面对更多“人在心不在”的离职潮。
公司真正该做的,是建立一种“关系式的激励”:让人愿意留在这里,不是因为害怕冰水,而是因为看见自己的价值能在这里成长。
当我们谈“突破自己”,不是要逼人喊口号,也不是让人痛哭流涕地从冰水里走出来,而是让一个员工在困难中仍能相信自己被尊重、被信任、有选择。
激励,不该让人受伤;成长,也不该建立在恐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