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aNGie
摄影|Jonah Foo
让古老牌匾文化焕发新生命的推手,正是来自现年43岁的郭华扬。他一手创立的正潮乙品,重新定义了牌匾的样式与价值。他不仅致力于传承传统工艺,更在其中注入创新元素,让这门古老技艺,以金灿耀眼的姿态重获新生。

人人都喜欢金,如果收到一个“金”牌匾,会是多大的震撼啊!
一般人对牌匾的既定印象,大多是作为一种标志性的物件:通常悬挂在建筑物入口处,用以标示名称或作为招牌;也常见于墙面或客厅墙上,题有诗词用作装饰或纪念;另有一些则是公司开张或团体庆贺时所颁赠的贺匾。这些牌匾大多风格朴素,色调内敛,给人一种庄重而传统的感觉。
然而当见识到“正潮乙品”的金牌匾时,其闪耀夺目的金色设计给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当多幅金牌匾并排悬挂,整面墙金碧辉煌且光芒四射;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金牌匾不再只是大型作品,也不再专属于企业、建筑或团体。它们可以制成迷你尺寸,成为个人拥有的艺术珍品,摆放在桌案上既不占空间,又能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中。

打入大马新兴艺术界
郭华扬的创作也巧妙融合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在部分作品中加入优雅的爪夷文语录,日后也将注入峇迪图案,令古典牌匾呈现出全新面貌与气质,从此大放异彩,甚至有潜力迈向国际艺术舞台。
这绝非空想。他的创意与实践早已让他成功打入大马新兴艺术界,不仅屡获奖项以及进入大马纪录,还成为马来西亚手工艺品促进局的成员。不久前,他更主办了一场盛大的“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嘉年华(Dulu Kini Seni Malaysia 2025)”,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为本地文化艺术注入崭新的视野。
郭华扬对艺术的热爱始于学生时期,他经常制作手工作为同学的生日礼物,质材简单却充满巧思,当时已展现了艺术天赋,也为他未来投身创作埋下伏笔。
成长过程中,他涉猎广泛,活跃于武术、舞狮、歌唱、制服团体与田径队等活动。他相信武术是自律与精神修养的体现,而舞狮则是文化的象征。这些传统元素深深影响他的价值观与创作方向。
踏入社会后,他曾从事工地、木工、钻石与金饰等行业。2009年前往汶莱创业,隔年以“My Art Positive”(马来西亚正能量艺术)品牌进军艺术界,陆续创办多间公司,涵盖饰品设计、电话配件与结合正能量语录的艺术画作等,将设计与心灵理念结合。

文化底蕴与现代美学
2014年郭华扬返马在中央艺术坊开设工作室,专注正能量语录与人物绘画的结合。其后一度转战房地产,还带领百人团队创下佳绩。后来事业遭疫情重创,他在朋友鼓励下参与课程,重新找回初心。
他于2020年创办“正潮乙品”,首创金牌匾,融合文化底蕴与现代美学,将匾额转化为贴近日常的艺术品。他把多年创业经验与艺术理念融会贯通,开创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2022年,他举办马来西亚首场金牌匾推介礼,并在会上展出315幅作品且创下大马纪录;2024年底,更获马来西亚手工艺品促进局官方认证,为其品牌发展写下重要里程碑。

人人都可送金字
许多人见到金牌匾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是真金吗?”郭华扬笑着解释,这里的“金”不仅是色彩与质感的呈现,更代表他制作上的真诚与用心。品牌命名为“金牌匾”,除了因为金色普遍带来正面联想,也象征诚意、能量与高贵。
为了兼顾美感与实用性,他选用高品质亚克力制作,闪耀质感媲美真金,搭配松木或中密度纤维板(MDF)为底材,既轻盈又稳固,适合长期悬挂与收藏。若顾客有需求,也可升级至镀金字体,甚至使用24K或916金打造,视预算弹性调整。
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传统匾额常见黑底金字、形式庄严,往往与日常生活有距离。郭华扬则颠覆这一印象,采用金色、红色、木色等多样视觉语汇,让作品更具现代感与亲和力。他相信金色无国界,能跨越文化与年龄的藩篱,让匾额真正走入每个人的生活中。
这正呼应他“人人都可送金”的理念,让传统艺术从殿堂走向大众。

开设DIY体验工坊
为进一步让大众接触这门文化,郭华扬开设了DIY体验工坊,开放给亲子、社团与企业团体参与。参加者可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一幅小型匾额,并了解匾额背后的历史故事。
他强调,自己的创作不是推翻传统,而是以“复古复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他怀旧而不守旧,在文化底蕴中融入当代美学,让传统匾额焕发全新生命力。他坚信,文化传承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能否贴近人心。正因如此,他的每件作品不仅是匾额,更是一份记忆、一段情感与一种文化的延续。
面临3大挑战
然而,传统牌匾行业仍面临3大挑战:匠人断层、技艺传承困难,以及社会对匾额文化的认识普遍不足。为此,郭华扬积极透过数字平台推广,以短视频展示制作流程与文化意涵,同时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小型作品,拉近大众与传统的距离。
“现代家长多不鼓励孩子接触雕刻刀具或使用砂纸,即使是小型作品,传统雕刻动辄需时数周,一旦出错便得重来。”因此他选择以AI设计与打印技术简化制程,再由人手切割粘合及补足细节,提升安全性与效率。这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精神以更新颖的方式延续。
郭华扬亦走入校园,透过说故事与实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匾额文化。他始终坚信,文化若要延续,就必须走入生活;而传承,不该是沉重的历史负担,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创造过程。这正是他不懈耕耘的初心:让牌匾在时代转型中重获新生。

结合传统与时尚
谈起创作理念,郭华扬最难忘的启蒙来自祖父的一句话:“人家不做的,你去做!只要不是坏事就可以了。” 这句话成为他一生奉行的创新座右铭,也为他日后的艺术探索奠定精神根基。他相信,唯有文化扎根,创新才有力量。
传统匾额总给人厚重、庄严的印象,而郭华扬选择反其道而行,推出6×3寸的迷你金牌匾,主张“人人都有金牌匾”,让匾额不再只是悬挂高处的象征,而是生活中可轻易触及的文化载体。他致力于让这门艺术走入家庭与办公空间,以小巧轻便的形式贴近日常,并融入英文、马来文、爪夷文、拼音,未来更计划拓展至印度文与泰文等,让匾额成为多元文化对话的平台。
不避讳多元文化
即使书写方向,他也打破传统牌匾从右到左或直式排版,改采左至右的现代样式,以符合年轻世代的阅读习惯。
在文字上,他喜爱使用口语化词句,让匾额更具情感与共鸣。内容则涵盖企业标语、节庆祝福与励志语录。词句由他亲自挑选,灵感来源包括《名句精华》、中文版古兰经及各式对联。
他也不避讳使用爪夷文与古兰经语录,他认为这不仅无冲突,反而体现文化的包容与艺术的多元。正是这种用心与融合,使金牌匾不只是件装饰,更是一份跨文化的生活艺术。
编写制作手册
匾额的诞生是一场艺术与工艺的结合。郭华扬将传统牌匾的制作流程精炼为八至九个步骤,从构思到交付,每一环节都讲求精准与用心。首先是与客户深入沟通,了解其行业背景、用途与文化寓意,随后会透过AI进行文案设计与字体选定,确认后交由机械进行刻印,后续细节如切割、拼贴与修饰则以人工完成。
当中有二至三成程序由机器处理,这种操作模式让传统工艺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也避开了灰尘与重工具,使更多女性与年轻人也能参与其中。
郭华扬亦着手编写制作手册,让非专业者也能掌握基本技术,为匾额艺术的传承打下基础。
最深刻的作品
在郭华扬众多作品中,他特别感动与自豪的一件,是为一场推广健康的慈善千人晚宴设计的金牌匾“我行我素”。这不仅是一幅工艺作品,更是一场文化与公益的深度结合。该作品旨在宣导素食与健康生活的理念,并在慈善拍卖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晚最高价的标项。
当时他身在广州,短短10天内便构思完成初稿,并远距领导团队展开制作。他采用科技工具进行设计,再交由团队寻找合适的材料,最终选用绿色绒布作为主要视觉元素,底板则保留原木质感,以呼应自然与土地的结合。整体设计蕴含3种象征意义:木色底座象征土地根基,青绿色布料代表环保与大健康理念,而金色字体则象征丰收与兴旺,寓意“黄金万两”的祝福。
其中一个细节是匾额上的镬铲元素。原本郭华扬希望嵌入真实器具,但因团队技术限制与时间所限,最终改以立体绘制与打印方式呈现,既保留创意初衷,也达到视觉效果。
作品高价认购
在晚宴当天,郭华扬从广州返马途中遇上大风雨,班机延误,原以为无缘出席,没想到大马当地同样天气不佳,活动延迟,让他得以在晚上9点赶抵现场,并即时上台分享这件匾额背后的创作故事与理念。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幅匾额最终以13万8888令吉被热心人士高价认购,全数捐赠予慈善机构、孤儿院、老人院与学校等社福团体。他好笑的道:“原本我还请朋友若看到无人投标,就私下替我标下来;没想到却成了当晚最高标价的作品哩!”这段经历深深印证了他对文化创作的信念:艺术不只是美的展现,更有凝聚人心、传递善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