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不能只为补眼前窟窿/张燕苹

- 文 +

最近,政府宣布,将以“不加重人民负担”为核心理念,并在确保国家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的原则下,扩大)征税范围。这个课题,又在社会圈掀起热议。

从商的人还以为电子发票延迟推行而得以喘口气,结果隔天来个“回马枪”,以致不少网民说,迟早连呼吸也要缴税。

酸归酸,但心酸是真的。

不能只为补眼前窟窿/张燕苹

这几年做生意的人,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上有全球经济动荡,下有国家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出台这个政策,明天那个宣布,对商民来说,每一天都像走在薄冰上,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明天还会有什么“惊喜”来着,让人心力交瘁。

这次,政府决定把的适用范围扩大,连原本免税的机器、设备都纳入征税范围。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提高政府收入”的财政措施,但实际上对企业升级、自动化,甚至生存都带来了压力。

受苦还是人民

一个连机器都买不起,连自动化都要先被征税的企业,还怎么谈“转型”?还怎么谈“工业革命4.0”?最终,企业可能干脆退场,或直接把成本转嫁消费者,也就是你我他;到最后物价上涨,受苦的还是人民。

商民不是反对缴税,但政府必须明白:税收不是乱抓一把,而是要有顺序、有节奏,更要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

现在中小企业喘不过气、百物腾涨、老百姓入不敷出,政府还继续有的没的推出“新税制”,让人怀疑到底当官的懂不懂基层在面对什么。

让人摸不着头绪的是,当初希盟执政时,曾以“替人民减轻负担”为由废除消费税(GST),如今财政缺口越来越大,竟转过头用各种税制如扩大来收补。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否当初废除GST是仓促决定?有没有经过长远考虑?现在该不该重新检讨GST制度?个人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当然,百姓也不希望自己的政府不是抱着“做一天算一天”的心态。

但国家的经济,真的不能靠那口气过日子,人民可以吃苦,但不能永远活在不确定中。

真心希望,政府不要只是想着眼前怎么补窟窿、怎么多收一点税来度日子。

国家要走得远、站得稳,需要的是一套真正长远、有方向、有逻辑的经济蓝图,一条能让人民有希望、企业敢投资、外资愿留下来的路。

别再让人民用力生活,政府却随便施政。

我们要的,不多,只是那么一点稳定,一点信心,一点可以好好打拼的空间而已。

(作者为《南洋商报》高级记者)

相关新闻

SST
张燕苹
销售与服务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