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立本
中国科举制度是魔鬼还是天使?它长期以来陷入两极化争议。
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在唐宋明清发扬光大,延绵1000多年,到晚清1905年才废除。
它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烙印,与当下中国的高考微妙连结,成为绕不开的文化传统。
创造全国人才筛选机制
因为这样的全国考试制度,打破了阶级的界限,也冲出地域的限制,创造了一个全国的人才筛选机制。
底层的寒门子弟、偏远地区的学子历经十年寒窗,都有机会脱颖而出,青云直上,进入权力的核心。
这是中国“贤能政治”的基础与实践,超越世家豪族的权力垄断,让人才不会被埋没,让社会可以选贤与能,让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来领导国家的方向。
这也打破了“读书无用论”,科举制度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民间晓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利,也是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赓续儒家的理想主义情怀,不仅是个人的“温良恭俭让”,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肩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唐代状元郭子仪,平安史之乱,诗人王维、贺知章,书法家柳公权,都是科举的状元。
科举也曾经被酷评,说考生都是搞八股文,吟诗作对,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能否认科举出人才,往往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公平性广受民间肯定
宋末状元文天祥就是显例,他在宋代风雨飘摇之际,勇于救亡,即便被俘劝降,也坚决不从,他的《正气歌》,写出家国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即便到了清末,进士出身的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国事如麻、内忧内患之际,仍然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展现科举制度淬炼的人才风骨,虎门销烟,救中国于鸦片毒雾弥漫中。
尽管科举有各种的局限性,但它的公平性仍广受民间的肯定,不仅出题老师要“入闱”,避免串通弊端,宋代之后还出现“糊名制”和“抄录制”,要确保考试的公信力,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平台,聚天下英才,成为国家机器的一环,发挥稳定社会的力量。
今天的中国高考,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才选拔机制,秉承科举的精神,超越阶级和地域,让勤奋的、有天份的人才都可以实现理想,提供底层精英往上流动的机会,公平竞争,唯才是举。中国科举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天使,但也要拒绝僵化与华而不实的魔鬼,让这个独步全球的制度,成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优势。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