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一万个读者背后 有个不肯退场的爸爸

- 文 +

文字/图|

整理|郑美励

(下篇)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告诉(笔名曾子曰)和妻子,她怀疑4岁的小朋友可能有——。这是两人首次认识这个词,立即上网搜查才明白意味着学习能力比同龄人缓慢许多。

但多年后的现在,这位的之奕,如今有一万个人在读他,父子俩也笔耕不辍,共同经营父子专栏,以文会友,合作无双。

曾新发与曾之奕
曾新发与曾之奕一起去看《灌篮高手》 电影版。

当时,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兼专栏作者与妻子得知儿子是特殊儿以后,当下两人反应很不同。妈妈难掩担忧甚至开始自责,也很难接受,但是他们知道,唯有面对,对儿子才是最重要的。

说:“那时候我只知道要撑住,要冷静。照顾子女本来就是父亲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两夫妻一起面对这个挑战下。”从那一刻起,两人开始主动寻找资料,参与父母互助会、带之奕前往发展性小儿科接受评估,接受治疗。

“当时我问:‘他一辈子都不会写字吗?’医生回应:‘以后大家都用电脑打字,很少写字了,只要他懂得签自己的名字就没问题咯!’”幽默回应让焦虑的放下心来,也为之奕日后的康复旅程点亮了第一盏灯。

曾之奕
曾之奕生日,婆婆和他一起庆祝。

一家人齐心合力

从那一刻起,他们的日子就是绕着治疗、教学、复健、学习旋转,唯一不变的是齐心合力。

“我们曾在家有特殊儿的父母互助会中看到不少家庭因而分崩离析,”他沉重地说,“如果父母都带着负面的态度,最无辜的就是那个饱受挫折的孩子。

曾奕之
文字会跳舞,让曾奕之写字很吃力,阅读也很困难。

“幸好之奕一直很努力配合。无论是‘治疗’还是上学,我们知道他很吃力,但他没拒绝。”

对此深感欣慰,也深受鼓舞,“儿子都没有放弃,我们有什么资格放弃?与其说我们支持他,不如说是他带着我们前行。他努力,我们就要更努力。”

曾之奕与哥哥
曾之奕与哥哥相差8岁,曾新发说两兄弟有时亲密,有时冲突,“但他们走在外头还是手牵手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是爱着彼此的。”

之奕的文字在跳舞

升读小学对父母是艰难的抉择。儿子的学习能力是否能适应华文小学的严格课程?最终,之奕延迟1年入学并进入微型华小,因为相信,这样老师会有更多时间关爱学生,之奕也能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之奕的小学生涯并不好过,校服被同学涂鸦、书包被当垃圾桶,更有同学的母亲甚至用他来警告自己的孩子:“你考到这样差,要变成像那样吗?”回忆,当时,曾妈妈恰好就在不远处等着接儿子,她听了,内心十分难过。

曾新发
两兄弟小时候。

“阅读障碍的具体表现是文字在跳舞。正是这种‘跳舞的字’,让之奕写字很吃力,阅读也很困难,理解课文成了难题,长期治疗之下虽然有所进步,但升上中学后,学习能力依然不强,学业远远落后。”但对父母而言,儿子的任何小进步,他们都如获至宝,“这一次考数学考到37分,比上一次的26分进步了11分,我们就已经非常开心和满意了。”

父爱是自然付出

在这漫长的征途中,也用行动告诉之奕,父亲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从小到大也会经常拥抱之奕,常跟他说:“Daddy很爱你”之类的话,“我只是想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好,我这个老豆一定会陪着他、支持他,以及爱他。

曾新发
一家人出国游玩。

他淡然地说:“我就是一个父亲,一个无条件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我并没有刻意或有计划地去‘爱’他,父爱是自然的一种付出。但正是这份平凡与坚持,为这个孩子撑起了一个安全而坚定的世界。

而曾妈妈也为了儿子,辞去报社编辑的职务,成为全职妈妈,专心陪伴孩子接受训练、学习和成长,每晚为他读绘本、陪他做功课,年复一年。

没有焦急 只有心疼

之奕的学习能力比同龄孩子迟延3年左右。了解他的困难,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态度,陪伴孩子克服学习问题。之奕读小学时,每个新学年开始,都会向各科老师说明他的学习障碍,希望老师特别留意。然而,十多年前很多人对闻所未闻,有些老师并不理解,导致之奕吃了不少苦头。

曾新发
两父子在闹市中为了什么而开怀大笑?

思想和性格单纯

除了学习障碍,之奕的思想和性格也极为单纯。子奕曾对老师说:“你不可以骂我打我,因为我的脑生病了。”

还有一次,他知道华文老师因他的学习问题,听写时只给他考5题,而其他同学考10题以后,他站起来向老师要求:“我不要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我要跟他们一样。”

这些都让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可以勉强。儿子教会他们回到学习的本质,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时候,他们也根据他的能力所及去让他自由学习。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说,你这样对儿子会让他失去竞争力,输在起跑点上。我听了,一笑置之。”

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他更偏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式。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他选择鼓励而非焦急。

“他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跌个遍体鳞伤,我没有焦急,只有心疼,我能做的就是用更宽大的心去包容他,因为理解他的学习障碍,反而更明白有些问题未必要有答案。”

读不懂就更要读

与太太也为之奕设计了专属他的阅读旅程。小的时候,他读不懂,妈妈便天天为他朗读绘本,去书店也任他自由选书,培养出了他喜欢阅读的习惯。

形容儿子是“以读攻读”。即便读不懂,就更要读。如今,他的中文程度大约是华小4年级,近两年开始“报复性阅读”,一次性读回以前无法读懂的书。

“他就有这一股牛劲,一旦喜欢上某件事或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这一点我自叹不如。”骄傲地说。

渴望朋友却难拥有

相比之下,之奕的社交问题更让当父亲的心疼。“之奕非常渴望朋友,但却难以拥有。”

由于不善于沟通和表达,同龄孩子觉得他是一个怪小孩,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远离他,他会因为渴望友情而被人利用和攻击,即使到了技职学院,上学不到一个月就被同学排挤和杯葛,

无意责怪别人,他指出,情绪易于波动,很容易动怒,是特殊孩子的其中一个问题,情绪无处安放,变成难以相处。即使努力把自己做到像朋友般的父亲,也始终无法替代朋友的意义。

“我知道他求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交到朋友,我祈望他步入社会工作后,可以找到一个知心朋友。我也只能这样祈望。”

至拥粉丝1万

可是,谁又能想到,从小因为而“读不懂”的孩子,如今在个人脸书专页拥有超过1万名粉丝!都是冲着读他的文字而来的……这也成为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成就。对此也感到有些不解。

“他写的,是最简单不过的生活点滴,文字简单、很坦率、很直接真诚。他的粉丝多数是成熟的女性读者。我说他的文字可能触动了她们的母爱。”

也跟一些文坛前辈讨论过,太多数的看法是,之奕的文字不华丽,不刻意,却真得难能可贵,成为一股清流。

虽然父亲也是“文字高手”,但他没有帮过儿子什么。

“我只知道他很认真地看待这一件事,他写完帖文都会叫妈妈看一遍。我问过太太有没有帮他修改过?她说,只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文法上她会提点他,让他自己再改正。最近,她已经很少改什么了。我觉得这是他自己从阅读中吸收过来的大量养份,现在都化成文字,他也越写越好。”

发现自己更多可能性

回忆,之奕的社群平台应该是在疫情期间,祖母去世前后诞生。“可能是长期困在家里,让他对一些事情有所感悟,对失去深爱的婆婆也有所感触,就透过文字宣泄情绪,而从中得到慰藉。”

夫妻俩也鼓励儿子多写,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带他去更远的地方,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他透露,每当有人私信之奕,说他的帖文让她也有障碍的孩子重拾信心、或有读者走上前鼓励他或给他一个拥抱时,都让儿子开心也很感动。“从小到大,之奕在学习过程中鲜少得到肯定,更不曾被人发现他的存在。如今,他终于得到了注目、支持与如此多的爱。这一两年他的确笑得比较多,对人对自己,渐渐恢复信心。”

被酸民攻击很沮丧

当然,网络世界并非只有赞美。之奕也曾因酸民的留言而感到沮丧。“他说他并没有这个意思,但为什么对方会拿来攻击他?”

面对与恶如此近距离,夫妻俩耐心开导,让他了解如今的社媒生态,以及面对恶意评论时的应对方式。幸运的是,酸民只有1个,大多数读者都很支持与爱护他,让他很快就从低谷走了出来。在这个世界不够温柔的时候,父亲的肩膀,永远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也透露,之奕即将毕业,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让他自己慢慢想,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他眼中,儿子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具有很多可能性,“他可能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很多事情他可能做不到,与其在担心,不如让他自己好好地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白洁玲
妈妈白洁玲用鼓励与耐心陪伴曾之奕。

父子之间的平凡时光

在社群之外,与儿子的生活简单却温馨——一起看电影、吃美食、追剧、散步。即使各自做各自的事,“只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就已经很好了。”

他们还一起经营一个父子专栏。儿子写不出题材时,就给一些引导。他们的文字风格如出一辙——不华丽,不包装,只求真善美。“我常说,我们的文字和人都不美,但只要做到真与善,文字和人都会美起来。”这是父亲对文字、对生命的信念,而之奕的成长,让他更坚信如此。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陪伴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没有豪言壮语,只以日复一日的陪伴,说尽父爱深沉。

“他努力,我们就要更加努力。

“他没有放弃,我们也不放弃。

“我这一个老豆,一定会一直陪着他,爱他。”

延伸阅读:
我的特殊宝贝(上篇)爸爸,不只是称呼 8年一瞬陪你慢慢来

相关新闻

Dyslexia
我的特殊宝贝
曾之奕
曾子日
曾新发
爸爸
白洁玲
读写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