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曾新发
整理|郑美励
我的特殊宝贝(下篇)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告诉曾新发(笔名曾子曰)和妻子白洁玲,她怀疑4岁的曾之奕小朋友可能有Dyslexia——读写障碍。这是两人首次认识这个词,立即上网搜查才明白Dyslexia意味着学习能力比同龄人缓慢许多。
但多年后的现在,这位读写障碍的之奕,如今有一万个人在读他,父子俩也笔耕不辍,共同经营父子专栏,以文会友,合作无双。

当时,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兼专栏作者曾新发与妻子得知儿子是特殊儿以后,当下两人反应很不同。妈妈难掩担忧甚至开始自责,爸爸也很难接受,但是他们知道,唯有面对,对儿子才是最重要的。
曾新发说:“那时候我只知道要撑住,要冷静。照顾子女本来就是父亲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两夫妻一起面对这个挑战下。”从那一刻起,两人开始主动寻找资料,参与父母互助会、带之奕前往发展性小儿科接受评估,接受治疗。
“当时我问:‘他一辈子都不会写字吗?’医生回应:‘以后大家都用电脑打字,很少写字了,只要他懂得签自己的名字就没问题咯!’”幽默回应让焦虑的曾新发放下心来,也为之奕日后的康复旅程点亮了第一盏灯。

一家人齐心合力
从那一刻起,他们的日子就是绕着治疗、教学、复健、学习旋转,唯一不变的是齐心合力。
“我们曾在家有特殊儿的父母互助会中看到不少家庭因而分崩离析,”他沉重地说,“如果父母都带着负面的态度,最无辜的就是那个饱受挫折的孩子。

“幸好之奕一直很努力配合。无论是‘治疗’还是上学,我们知道他很吃力,但他没拒绝。”
曾新发对此深感欣慰,也深受鼓舞,“儿子都没有放弃,我们有什么资格放弃?与其说我们支持他,不如说是他带着我们前行。他努力,我们就要更努力。”

之奕的文字在跳舞
升读小学对父母是艰难的抉择。儿子的学习能力是否能适应华文小学的严格课程?最终,之奕延迟1年入学并进入微型华小,因为曾新发相信,这样老师会有更多时间关爱学生,之奕也能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之奕的小学生涯并不好过,校服被同学涂鸦、书包被当垃圾桶,更有同学的母亲甚至用他来警告自己的孩子:“你考到这样差,要变成像曾之奕那样吗?”曾新发回忆,当时,曾妈妈恰好就在不远处等着接儿子,她听了,内心十分难过。

“阅读障碍的具体表现是文字在跳舞。正是这种‘跳舞的字’,让之奕写字很吃力,阅读也很困难,理解课文成了难题,长期治疗之下虽然有所进步,但升上中学后,学习能力依然不强,学业远远落后。”但对父母而言,儿子的任何小进步,他们都如获至宝,“这一次考数学考到37分,比上一次的26分进步了11分,我们就已经非常开心和满意了。”
父爱是自然付出
在这漫长的征途中,曾新发也用行动告诉之奕,父亲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从小到大也会经常拥抱之奕,常跟他说:“Daddy很爱你”之类的话,“我只是想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好,我这个老豆一定会陪着他、支持他,以及爱他。

他淡然地说:“我就是一个父亲,一个无条件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我并没有刻意或有计划地去‘爱’他,父爱是自然的一种付出。但正是这份平凡与坚持,为这个孩子撑起了一个安全而坚定的世界。
而曾妈妈也为了儿子,辞去报社编辑的职务,成为全职妈妈,专心陪伴孩子接受训练、学习和成长,每晚为他读绘本、陪他做功课,年复一年。
没有焦急 只有心疼
之奕的学习能力比同龄孩子迟延3年左右。曾新发了解他的困难,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态度,陪伴孩子克服学习问题。之奕读小学时,每个新学年开始,曾新发都会向各科老师说明他的学习障碍,希望老师特别留意。然而,十多年前很多人对读写障碍闻所未闻,有些老师并不理解,导致之奕吃了不少苦头。

思想和性格单纯
除了学习障碍,之奕的思想和性格也极为单纯。子奕曾对老师说:“你不可以骂我打我,因为我的脑生病了。”
还有一次,他知道华文老师因他的学习问题,听写时只给他考5题,而其他同学考10题以后,他站起来向老师要求:“我不要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我要跟他们一样。”
这些都让曾新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可以勉强。儿子教会他们回到学习的本质,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时候,他们也根据他的能力所及去让他自由学习。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说,你这样对儿子会让他失去竞争力,输在起跑点上。我听了,一笑置之。”
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他更偏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式。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他选择鼓励而非焦急。
“他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跌个遍体鳞伤,我没有焦急,只有心疼,我能做的就是用更宽大的心去包容他,因为理解他的学习障碍,反而更明白有些问题未必要有答案。”
读不懂就更要读
曾新发与太太也为之奕设计了专属他的阅读旅程。小的时候,他读不懂,妈妈便天天为他朗读绘本,去书店也任他自由选书,培养出了他喜欢阅读的习惯。
曾新发形容儿子是“以读攻读”。即便读不懂,就更要读。如今,他的中文程度大约是华小4年级,近两年开始“报复性阅读”,一次性读回以前无法读懂的书。
“他就有这一股牛劲,一旦喜欢上某件事或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这一点我自叹不如。”曾新发骄傲地说。
渴望朋友却难拥有
相比之下,之奕的社交问题更让当父亲的心疼。“之奕非常渴望朋友,但却难以拥有。”
由于不善于沟通和表达,同龄孩子觉得他是一个怪小孩,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远离他,他会因为渴望友情而被人利用和攻击,即使到了技职学院,上学不到一个月就被同学排挤和杯葛,
曾新发无意责怪别人,他指出,情绪易于波动,很容易动怒,是特殊孩子的其中一个问题,情绪无处安放,变成难以相处。即使努力把自己做到像朋友般的父亲,也始终无法替代朋友的意义。
“我知道他求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交到朋友,我祈望他步入社会工作后,可以找到一个知心朋友。我也只能这样祈望。”
从读写障碍至拥粉丝1万
可是,谁又能想到,从小因为读写障碍而“读不懂”的孩子,如今在个人脸书专页拥有超过1万名粉丝!都是冲着读他的文字而来的……这也成为曾之奕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成就。曾新发对此也感到有些不解。
“他写的,是最简单不过的生活点滴,文字简单、很坦率、很直接真诚。他的粉丝多数是成熟的女性读者。我说他的文字可能触动了她们的母爱。”
曾新发也跟一些文坛前辈讨论过,太多数的看法是,之奕的文字不华丽,不刻意,却真得难能可贵,成为一股清流。
虽然父亲也是“文字高手”,但他没有帮过儿子什么。
“我只知道他很认真地看待这一件事,他写完帖文都会叫妈妈看一遍。我问过太太有没有帮他修改过?她说,只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文法上她会提点他,让他自己再改正。最近,她已经很少改什么了。我觉得这是他自己从阅读中吸收过来的大量养份,现在都化成文字,他也越写越好。”
发现自己更多可能性
曾新发回忆,之奕的社群平台应该是在疫情期间,祖母去世前后诞生。“可能是长期困在家里,让他对一些事情有所感悟,对失去深爱的婆婆也有所感触,就透过文字宣泄情绪,而从中得到慰藉。”
夫妻俩也鼓励儿子多写,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带他去更远的地方,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他透露,每当有人私信之奕,说他的帖文让她也有障碍的孩子重拾信心、或有读者走上前鼓励他或给他一个拥抱时,都让儿子开心也很感动。“从小到大,之奕在学习过程中鲜少得到肯定,更不曾被人发现他的存在。如今,他终于得到了注目、支持与如此多的爱。这一两年他的确笑得比较多,对人对自己,渐渐恢复信心。”
被酸民攻击很沮丧
当然,网络世界并非只有赞美。之奕也曾因酸民的留言而感到沮丧。“他说他并没有这个意思,但为什么对方会拿来攻击他?”
面对与恶如此近距离,夫妻俩耐心开导,让他了解如今的社媒生态,以及面对恶意评论时的应对方式。幸运的是,酸民只有1个,大多数读者都很支持与爱护他,让他很快就从低谷走了出来。在这个世界不够温柔的时候,父亲的肩膀,永远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曾新发也透露,之奕即将毕业,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让他自己慢慢想,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他眼中,儿子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具有很多可能性,“他可能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很多事情他可能做不到,与其在担心,不如让他自己好好地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父子之间的平凡时光
在社群之外,曾新发与儿子的生活简单却温馨——一起看电影、吃美食、追剧、散步。即使各自做各自的事,“只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就已经很好了。”
他们还一起经营一个父子专栏。儿子写不出题材时,爸爸就给一些引导。他们的文字风格如出一辙——不华丽,不包装,只求真善美。“我常说,我们的文字和人都不美,但只要做到真与善,文字和人都会美起来。”这是父亲对文字、对生命的信念,而之奕的成长,让他更坚信如此。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陪伴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曾新发没有豪言壮语,只以日复一日的陪伴,说尽父爱深沉。
“他努力,我们就要更加努力。
“他没有放弃,我们也不放弃。
“我这一个老豆,一定会一直陪着他,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