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宋阳标
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飙升,背后秘密是历年高考的人才红利。高考被视为全球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人才筛选机制。逾1000多万人同时考试的壮观场景,独步全球。无数普通人子弟通过高考改变自己与国家命运,提升国家竞争力,也打破阶级和地域限制,如“数学女神”王虹、“深度求索”创办人梁文锋靠高考脱颖而出,形成人才的“标竿效应”,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中国国力飙升的秘密。
在全国高温的天气中,中国高考迎来1300多万的考生,也让全球赫然发现,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飙升,背后秘密是历年高考的人才红利。

高考被视为全球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人才筛选机制。逾1000多万人同时考试的壮观场景,独步全球。

无数普通人子弟通过高考改变自己与国家命运,提升国家竞争力,也打破阶级和地域限制,形成人才的“标竿效应”,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中国国力飙升的秘密。
高考不仅是教育工具,更是国家战略基石,为中国培养了全球最大的人才队伍,为中国科技进步和制造业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高铁、航天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如歼二十战机总设计师杨伟、生物科学家饶毅、量子科学家薛其坤、潘建伟等。“90后”的中国数学女神王虹,毕业于桂林中学,高考653分,进了北京大学,后来成为揭开世纪数学难题的传奇。

高考也造就了很多民营企业家,在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上,都让人眼前一亮,如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小米的雷军、京东的刘强东、字节跳动的张一鸣、深度求索的梁文锋、比亚迪的王传福、吉利的李书福、泡泡玛特的老板王宁等,都经过高考的历练,才走向人生的最高峰。他们不少都出身寒门,却凭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
刺激全民终身学习
高考成为每年1000多万青年学子的“成人礼”,充满仪式感。即便高考落败,也是重要心路历程,刺激全民终身学习。
马云高考落榜2次,最后考上杭州师范,但他培养自学的内驱力,英文流利,后来创办阿里巴巴,一度是中国首富。
高考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标竿效应”,展现基本知识与专业的标准,有重要的指标意义,让全民都有坚持学习的动力,不仅是靠一试定终生,而是终生都要接受试炼,培养对知识的尊重,打破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学习不是追求文凭,而是追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
2025年中国高考已从6月9日结束,考生与家长们在等待考分公布,而这个考试大国家正在启动新一轮人才选拔与淬炼。这场考试,不仅是学生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更是中国社会运行机制中的核心环节。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统一考试,中国高考每年吸引着1000多万考生参与,其影响力和独特性在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
6月7日,全国各考点同步开考,共有1335万考生(不含港澳台等地区)参加。尽管今年高考人数是2017年以来首次下降(较上一年下降了7万),但1000多万学生在统一规则下竞争,这种壮观场景在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这一制度确保了评价标准的公平与一致,为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考延续科举传统
自隋唐以来,科举以才选人,打破贵族垄断和门阀世袭,为社会注入活力。现代高考继承这一精神,通过科学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它不仅是教育工具,更是国家战略基石。
优秀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顶尖大学,大多攻读理工专业,毕业后成为科学家与工程师。这一人才红利为中国科技进步和制造业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了高铁、航天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最公平的竞技场
尽管高考制度现在面临不少挑战和质疑,但它依然是中国个体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国家未来的保障,其地位无可替代。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裕,只要努力学习,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这场考试改变命运。
历史上,无数农村学子凭藉优异成绩进入名校,实现了人生飞跃。这些成功案例不仅是个人奋斗胜利,更体现高考促进社会流动的巨大作用。
尽管如今高考不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也不再完全主宰人生轨迹,但它仍被视为最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这一制度尽力剔除了各种“非考试因素”,将出身、背景等差异尽可能统一到相同的评判标准之下,确保以能力和勤奋为核心依据,为社会提供公平的上升路径。
高考试卷国家绝密级
国家层面则用最极端的方式来保证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期间,有自媒体发文:“运送高考试卷为什么用步枪而押送现金用霰弹枪?”文章表示:经常抢试卷的朋友们都知道,运送高考试卷的武警用的是步枪,而银行押送现金的安保人员用的是霰弹枪。同样是押送,为什么两者区别那么大呢?
在千万考生家庭眼里,高考是决定千万考生未来人生走向的重要一考。而在国家层面,高考试卷在启用前为绝密级国家秘密,这是中国保密等级中的最高级别。因此,押送高考试卷时使用的武器是装有实弹的步枪、冲锋枪等等。
官民营造良好考试环境
在地方和家庭层面,为保障高考顺利进行和学生考出好成绩,各地交警、街道社区以及考生家庭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考试环境。

交警部门提前部署,制定高考专项交通保障方案,在考点周边设置临时交通管制区域,安排警力指挥疏导车辆,确保道路畅通无阻。针对突发情况,他们还开通“绿色通道”,为考生提供紧急送考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交通对考试的影响。
街道社区同样不遗余力。社区工作人员对考点周边进行噪音管控,严格限制施工、广场舞等活动,劝导商贩降低音量,为考生提供安静的休息和复习环境。部分社区还组织志愿者,为考生及家长提供饮水、遮阳等便民服务,缓解考前紧张情绪。
考生家庭更是全力以赴。家长们调整作息,精心准备营养均衡的饮食,确保孩子以最佳状态应考。
许多家庭减少娱乐活动,营造安静的居家环境,甚至为孩子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陪伴他们度过紧张的备考时光。有的家长还默默为孩子加油鼓劲,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考场外,为给考试的孩子鼓劲加油,有些家长穿旗袍,意为“旗开得胜”;有些家长高举着粽子,意为“高中”……家长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底层往上跃升的通道
自隋文帝创办科考制以来,考试就成为中国底层人民实现阶层、阶级跨越的主要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出版的《社会流动调查报告》指出,1978级大学生中父母为农民的比例高达37.2%,这个群体后来成为教授、工程师的比例是对照组的6.4倍。
2011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参观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用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和一句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勉励高三学子。
1992年,出身苏北农村的农民子弟刘强东以江苏宿迁市理科高考状元身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当年他的高考成绩为680分,而中国人民大学当年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为584分。刘强东后来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之一京东集团。

1987年的高考中,湖北仙桃的农村出生长大的雷军以将近700分的成绩成为湖北省的高考状元,雷军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雷军后来参与创办了金山集团、创办了小米集团。如今很多人都在用的WPS和小米手机就是雷军的成果。
张一鸣出身普通家庭
抖音集团的创始人张一鸣也是出身于普通家庭,他的父亲张汉平原为福建省龙岩市科委公务员,后辞职创办电子产品加工厂,母亲黄润英是一名护士。

歼二十战机的总设计师杨伟,出身知识分子家庭。1978年,他中考离满分仅差1分,年仅15的他被破格批准参加高考,当年他高考分数离清华分数线仅差1分。
杨伟填报了7个志愿,前6个都因色盲问题而拒绝了他。以为落榜的杨伟继续与同龄人一起读高中。不过,幸运降临,他被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空气动力学专业录取。原来,主考官在考虑杨伟的成绩后,向系主任罗时钧请示,罗时钧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决定招收这个素未谋面的学生。
庞大的高等教育群体
有数据显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校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持续攀升,从1977年的27万录取人数和4%起的录取率增加到2023年的1042万和80.7%,其中2020和2021年录取率甚至高达90.3%和92.9%。
截至2025年,中国大学学历(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约6%,研究生学历占比0.6%。中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2.18亿,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约1.83亿,其中研究生学历846万人。
2024年研究生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当年毕业硕士生数量105.07万、博士生数量12.58万,分别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8.91%和1.07%。但从人口基数看,硕士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仅0.079%,博士比例更是低至千0.067%。
习近平指出,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与新科技革命推进,教育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主动性的关键。
近日他在《求是》发文,强调要优先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而高考正是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中国教育部亦指出,高考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必须维护并强化高考在全国统一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造就中国进步加速
高等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系统,带动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飞速进步,也直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腾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昌君认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作为相应的代理变量,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水准也越高。岳昌君指出,中国还表现出教育层次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的特点,与中国社会对高学历热切需求相吻合。
从1977年的27万大学生,到2025年1200万大学毕业生,中国逐年攀升的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与中国成长成正比。
从恢复高考的1977年至2024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由0.33万亿人民币(约1943令吉)增加到126兆(约74兆令吉),增加了382倍。
高教造就科技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的进步也造就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除民间所谓的新四大发明“高速铁路、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等民生领域进步外,中国在载人航天、互联网科技、武器装备等领域都在世界上占据遥遥领先地位,甚至中国基础建设方面的进步为中国赢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尽管高等教育人数在全国人口占比相对还比较低,但是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绝对数依然保障了中国高速前行。中国的国力上升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经济实力上升到了全球两强,在不少领域甚至领先美国,背后就是靠高考淬炼的人才。高考是中国的独家,也是中国竞争力独步全球的秘密。
■下篇预告
中国教育逆袭之谜
美国思想内战祸害青年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