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机器人时代危与机并存/林道钦

- 文 +

随着科技发展,从科幻电影中的《终结者》到现实中的跳舞)和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清洁、酒店服务和物流等已广泛应用。

机器人时代危与机并存/林道钦

未来,驱动的人形将成为主角,不仅拥有人的外形,还将具备认知、语言、决策和互动等能力。

与传统非(如)只能完成预设任务不同,人形使用了多种技术,如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它们可识别人脸、理解语言及作出反应。例如,BrainCo开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可通过脑信号控制义肢,展示了人机结合的潜力。

目前全球在此领域的领先企业包括优必选、云深处科技、波士顿动力和特斯拉等。

这些公司在软硬件整合、算法与工程系统协同方面积累了巨大优势,推动人形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短期内,医疗、酒店、物流、养老等行业将率先采用人形。它们可协助护士照料病患、提供客户服务、引导旅客、进行仓储搬运等。这不仅可缓解人力短缺,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随后,制造、零售、教育等行业将陆续引入人形,担任助理、客服和协作工人等角色。

尤其在大马与东南亚,人口老龄化和技能短缺成为现实问题。人形可在家庭护理和社会服务中提供辅助,但就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一些传统岗位将消失,同时会催生新职业,如维修员、训练师、人机交互设计师等。

教育体系需迅速适应这趋势。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应涵盖技术、伦理和人机协作,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人才。未来的学生可能将在老师陪伴下学习。

尽管人形为生活带来便利,但它们对社会关系的潜在影响亦不可忽视。例如,在老人陪护或儿童教育中,长期依赖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当人类习惯与逻辑型沟通时,会否影响人类的情感表达与社交能力?人性、同理心与智慧是否可能被逐渐淡化?

机器人时代危与机并存/林道钦
云深处科技的机器人各有不同。

仍有技术瓶颈

未来3至5年内,人形预计将在医院、机场、商场等地开始试点应用。到2030年,其在企业与家庭中的应用将更普及。然而,目前依然存在技术瓶颈,包括高昂成本、电池续航限制、法律监管不足等。

某些认知任务超越人类

值得警惕的是,这是史上首次,在某些认知任务上已超越人类。一旦将强大能力植入到具备行动能力的身体中,人类可能面对一种“智能+形体”更优的存在。这发展将颠覆我们对劳动力、社会结构甚至人类本身的理解。

大马政府正积极应对这趋势。由科学、工艺及革新部推动的《国家发展蓝图(2021–2030)》为国家战略奠定基础,同时也在制定治理与伦理框架(GE),以保障技术发展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今年举办的东盟商业高峰会将聚焦实用解决方案的商业价值和成功案例,帮助企业主了解如何通过提升营运效率和投资回报。

本土研发企业WISE 也研发了“小语言模型”(SLM)和自主智能体。这类轻量化系统适用于特定行业场景,可嵌入人形中,为企业提供经济高效、灵活响应的智能解决方案,在结合的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人形不再只是想象,它们正在逐步走进现实。我们需正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伦理制度与教育体系,确保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相关新闻

AI
人工智能
工业机械臂
机器人
林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