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中小微型商家终于喘过一口气,以为电子发票(e-Invoice)延期是政府对现实的体察时,7月1日即将到来的另一项政策,却又如一盆冷水泼下——销售及服务税(SST)扩大开征范围,直击服务业和非必需品领域。
财政部的立场可以理解。国家财政吃紧,税收基础必须扩大。但问题是,在这场征税提速的列车上,最先被碾压的,却往往是最没本钱喊痛的小生意人。
左边避雨 右边淋水
今年初电子发票强制推广时,许多小企业焦头烂额,好不容易等来推迟的喘息期。结果,还没调整完心态,新一轮服务税却已悄然敲门,不仅范围广,波及的还是进口食材、美容、教育、租赁、金融、医疗、建筑等贴身行业。
电子发票未至,服务税先行。换言之,一边延后上线系统,另一边却扩大开征范围,中小企业刚从左边避了雨,又从右边淋了水。政府强调此次服务税扩大只针对非必需品,避免冲击民众生活。但非必需的界线,真的能如此划清吗?商家想转嫁?顾客就走。商家想吸收?利润就跌。走左也痛,转右也难。
这不是孤立事件。7月起的服务税扩征,叠加上电子发票第二阶段(尽管延期,部分仍需应对)。补贴渐退,如电费与汽油补贴分阶段酝酿着随时收紧,以及高通胀环境下的消费者保守支出。政策看似精准,执行却往往模糊,而模糊的空间,通常成本都转嫁给商家。
非必需恐变非选择
财政部希望靠服务税扩大增加税收,弥补财政缺口,同时强调不加重人民负担。但现实中,非必需品的消费行为极具弹性,价格只要涨个5-10%,需求或许会往下掉。
这意味着若执行不当,预期的税收增长未必能实现,反而影响行业生意。商家若自行吸收税负,利润被压榨,现金流更紧。一旦服务涨价,消费信心转弱,非必需很快变非选择。
就像帝王蟹会被征税,但凡能吃帝王蟹的人也不在意那几巴仙。反倒是餐饮店被加税后,被迫涨价的菜单项,对中等消费群最具影响。
人民许多时候不是反对税收制度的改革,尤其在财政资源紧张的当下。但关键在于,谁该先准备好。我们看到政府为电子发票设置了推迟、设限、豁免、培训等层层过渡机制,却在SST的调整上,显得步调有些衔接仓促。
政府应对之道,可以考虑:
1.设立“缓冲税率”制度:如新征收行业首年以较低税率起步,第二年再视经济状况调整;
2.税前培训配套:针对新增服务类中小企业设立专属税务协助柜台,辅导实际操作;
3.简化执行规则:让商家不需陷入谁是豁免、谁不是的模糊操作;
4.建立SST税负回流机制:如中小企业符合一定纳税额度后,可申请抵税培训;
5.渐进式实施:区分行业类别、企业规模,按阶段推行,而非一刀切。
抽血太猛变贫血
国家要发展,财政收入必须合理增长。但若抽血抽得太猛,再健康的企业也会贫血。
中小企业包含了马来西亚97%的企业,撑起了65%的就业位子,4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近乎包揽了全部的生活服务,却常常在税制改革的交叉路口,被遗忘及被牺牲。
改革不是冲刺,而是马拉松。中小企业不是财团,没有内控部门,没有税务顾问,也没有现金流对冲能力,他们需要的是逐步导入。
有关当局应该提供明确指引,以及真正的税务培训配套,而非文告一出自求多福,更不是只提供PDF下载链接。
SST扩大,是必要的财政手术。但在开刀之前,政府必须给企业足够的麻醉剂、复原期与心理准备。否则,再合理的税,也可能变成压垮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强度,从来不是看税收能涨多少,而是看多少企业可生存下去并附有与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