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来强调以品质口碑来维持高利润的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内卷”之下,利用夏季饮品的高峰期,也打起了茶类减价战,但效果有多大,却也未许乐观。
顾客最低消费仍要23元人民币,和另一个咖啡品牌库迪(Cotti)比较,近期借着平台补贴,掀起更激烈的价格战,最低仅需1.68元,配合京东的“百亿补贴免运费”外卖下单,送上门来加上包装费,结算一单2.68元,如此恶性竞争,会对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近几年,中国的淘宝、抖音Tiktok出海已经让各地区的电商承受巨大压力,东南亚地区的Shopee、Flipkart算是靠快速的配送,勉强稳著阵脚,更早期的Qoo10、Lazada,其创始人应该庆幸早已脱身,否则眼见现在拼多多(Temu)标出的价格,几块钱人民币的衣服、家庭用品,几十元的小家电、原来两三块的洗衣珠,现在最低一毫,也不知道这些商户,如何才能收回成本?
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对手
平台经济可以让用户轻易货比“万家”,本来的确让客户受益,但强调“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对手”这种毫无边际的恶性竞争,已为中国的供应链埋下炸弹。
无论如何高效、任何制品都有其成本,平台号称“百亿补贴”的促销费用,最终还是落在厂商的头上,当大企业、大平台的上下游小供应商撑不住、骨牌开始倒塌时,损害的也肯定不是个别公司。
“卷”本来是动力,但恶性竞争就一定带来损害,也破坏了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劣币驱逐良币”有其必然性。
从最早期的“内卷”出于加班文化,但因为国内外的道德压力,996(朝九晚九每周6天)和007(全年無休)已经变成强制下班;今天的“卷”说的是电商平台压力,已经远远超越人为参与,而成为社会现象。
中国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个奇葩例子,对许多客户而言,新能源汽车的贬值为什么这么快?
在燃油车时代,由于技术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所以新、老款车的差别不大,因此燃油车落地贬值没有那么快。但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加上车企内卷,可能没过多久,新款变老款、价格对半砍。
结果,反过来让客户有个假象,燃油车有更可靠的价值。
汽车业由大厂商卷向上下游,造成零件供应商、分销商或二手车商爆雷,表面上是个别事,但实际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可靠性。尤其是车企很容易就向一些延后问题入手,侵蚀售后服务,减值的速度衍生“不耐用”,甚至变成一种“虚耗式消费”,表面美观但不实用、甚至容易损壊的产品,会引申怎样的后遗症?真造成了汽车业内的“恒大”?
去年起,中国政府一直在喊反内卷,到今年终于拿出了实质性的动作。3月份国家签发了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在6月1日开始执行,汽车行业作为目前为数不多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大行业,产业健康度和可持续,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和要求。
5月底,工信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继从舆论层面发出倡议,表示反对无序价格战,维护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那到底中国汽车业支付条款有多可怕?
根据各大车企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车企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平均超过170天,部分车企账期甚至超过240天。作为对比,国际汽车巨头中,丰田汽车应付账款周转55天,福特和通用汽车分别为57天、64天。
更有车企以商业票据代替真金白银,等同打欠条,导致零部件供应商经营困难,今年头4个月超过70%经销商亏损。
这也代表着国家层面已经不能忽视内卷、价格战,6月10日,广汽、一汽和东风等国企,民企如吉利、长安和比亚迪等,在经营指引、政府和网民的压力下发表声明,践行社会责任,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最少让汽车企业以表态的方式,在化解舆论风向之余,也可以作为未来评价企业道德标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