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5月份中美在日内瓦会议之后一个月,两国代表又在伦敦举行了首次机制性谈判,并于6月11日宣布取得框架性共识;双方代表返回国内,协议等待两国元首批准生效。协议细节外界尚未可知,然而,双方对会谈结果的表述却差异甚大。
特朗普说,协议显示美国将向中国货物征收55%的关税,中国将开放磁性物质及稀土出口美国;而中方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只表示伦敦谈判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在此次谈判的具体内容公布之前,会谈本身就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值得外界观察与分析。
“脱钩断链”到“斗而不破”
中国一直强调中美之间“斗则两伤,和则两利”,但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与美国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其中最激烈的一场当属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
当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后,因共同面对苏联而有过一段“蜜月期”;当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就时,美方开始以人权及贸易问题遏制中国,两国开始了博弈与斗争。
每当双方斗得不可开交之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设邓小平总会强调中美“斗而不破”。
时间到了2020年代,民主党的拜登入主白宫,明确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试图在高科技领域筑起“小院高墙”,在经贸领域与中国“脱钩断链”;中国凭借自身实力及自力更生的精神,与美方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今年初,拜登下台,特朗普卷土重来,4月2日宣布向世界主要经济体征收“对等关税”,中国是其主要针对的对象。特朗普使出其惯用的手段,即所谓的“交易艺术”,不外乎极限施压、漫天要价、威逼胁迫,最后是坐地分赃。当特朗普将对华关税喊到245%时,意味着中美经贸将“脱钩”、中美关系将破裂。
一个多月后,事情出现峰回路转。5月11日双方在瑞士日内瓦磋商后,决定暂缓征收对等关税3个月,共同降低关税115%,即美方向中方征收30%,中方向美方征收10%。
消息一出,世界松了一口气,中美关系又回到了“斗而不破”的状态;而日前的伦敦再次碰头,更证明中美之间不可能“脱钩断链”。
中国终于打出了稀土这张王牌,美国终于尝到了东方大国的威力。中国人历来讲究后发制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国的稀土管制就是学了西方动不动就挥舞制裁大棒的那一套。例如出口的稀土实行可追踪系统,就是学了荷兰曾扬言对输入中国的光刻机使用过程进行定位与追踪,说要防止光刻机用于中国的军工生产;还说阿斯麦公司随时可以远距离遥控光刻机,并可随时令其停止工作。
据悉,中方此次同意继续输美稀土,限制在民用领域,即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行业;并且为期半年,以防美方再次生变。
美急于求成 中更加淡定
特朗普1.0时代,美方对中国发起关税“突袭战”,最初中方确实没有心理准备,有些手慌脚乱,有点措手不及。
当4年之后,特朗普故技重施时,中国不仅有了经验,经济及科技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反观美方,科技虽有进展但经济空心化加剧、联邦政府财政更加恶化、债台越筑越高。由此导致美国不仅在日用品部分离不开中国的价廉物美产品,就是在超硬物质、磁性产品及稀土领域也构成对中国的深度依赖。
在攻守易形的情势下,谁求谁多一点,自然是一目了然。当威逼一方底气不足、底牌显露时,其所宣称的“脱钩断链”必然只是一枚用于谈判的筹码、一种威逼利诱的手段,而不是真实的目的。
既然双方的博弈不在于“一刀两断”,那么结果还是要合作、要共赢,就不会“破裂”。这样,中美的这场博弈与斗争,最终还是没突破“斗而不破”的框架。
只要中美两强都还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对方及双方关系,那么,全世界还可以“将心放到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