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大学生理财起点在哪里?/莊国辉

- 文 +
理财钱莊/莊国辉

得四分一直认为,几时开始这件事,和财富的多少其实没有直接关系。摩根·豪瑟尔(Morgan Housel)在《金钱新伦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里所说:“花钱和赚钱是不同的技能。”

然而,他发现很多人误以为的起点,是拥有一笔“够大”的资金才能开始,仿佛没有财富累积至少10万令吉就谈不上需要规划个人

这个观念就像在说:先要鸡蛋还是先有鸡,或者是“我等到体重降了十公斤再开始运动。”

还记得那一年,得四分刚进大学,只带着一只装满生活费的信封和一个二手手机。校内的讲座他也去听过几次,但每次都觉得离自己很远。

率?投资回报?资产配置?这些词听起来像是有钱人才需要掌握的事情。但真正改变他想法的,并不是大学讲堂上的知识,而是一碗3令吉的经济饭和一段与老板娘的对话奇遇。

回想当年,得四分为了补贴生活,清晨便去大学附近的商店搬货。

老板娘看他个子瘦小却愿意吃苦,特地请他吃3令吉的经济饭,然后便问他:“你一个月拿这些零工钱,有什么打算?”他笑了笑说:“我想每个月存30令吉,不多,但起码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完全被生活压着走。”

万丈高楼平地起

老板娘看看眼前的开始摇头说:“孩子,你这个年纪,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是值得鼓励,但是更应该为将来努力读书,以便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了解怎么能够赚大钱。”

这句话深深刻进了得四分心里,尤其是该如何开始理解才是王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回到宿舍,开始认真记账,从早餐1.50令吉到复印费80仙,一笔不漏。

几个月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平均每个月可以储下45令吉,率大概是收入的18%。他并不富裕,但他感觉一种掌控感慢慢建立起来了。

理财
理财(取自Pixabay)

自己可以对未来负责

就像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行为经济学”中所指出的,人类的选择常常受制于眼前情绪与惯性,而的真正起点,是“意识到自己可以对未来负责”。

大学毕业后,得四分进入一家中型企业,月薪2800令吉。许多同期朋友在拿到第一份工资后立即升级生活:换新手机、吃网红餐厅、租市中心的房子。

然而他没有。他把生活维持在大学时的节奏,只是在周末偶尔多一杯咖啡。他给自己设下“3-6-1”原则:每月存30%,用60%过日子,10%拿去学习知识和买书。

复利的魔法

这不是因为他抠门,而是因为他始终记得那个清晨老板娘的对话:若不提前做准备,收入再多也终将被支出吞噬。他从YouTube学起基金投资,从图书馆里借书学税务知识。他明白,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选择的哲学。

有一次,他参加讲座,主讲人提到一个著名的复利例子:如果你从20岁起每月投资50令吉,年利率5%,40年后将拥有超过7万6000令吉;而如果从30岁才开始,每月投资10万零40令吉年后也不过7万5000令吉。

得四分听完若有所思,他回想自己大学时每个月省下的30令吉、40令吉,竟然也拥有了这种“时间的杠杆”。这正是爱因斯坦所称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的魔法。但真正能激活这个魔法的,不是本金的多少,而是你是否有勇气提早启动。

有一天,他在咖啡馆遇见一位阿辉,问他:“我现在手头紧,每月只剩50令吉可以存,有必要吗?”得四分想了想,拿出纸笔画了两种选择:

方案一:每月50令吉,从现在开始,5%年利率,10年后变成约7764令吉。

方案二:等到五年后每月有300令吉再开始,5年后也不过6930令吉。

阿辉惊讶了。他原以为“等有钱再”是现实的选择,却没想到现在的小钱,反而更有优势。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不是有了钱才开始,而是有了计划才有钱。”

三角架原则

得四分也渐渐总结出自己的思维模型,称为“三角架原则”:财务认知、行为实践、心理信念,必须共同支撑。缺一不可。

许多人不是不懂存钱,而是缺乏自我效能感——一种“我能做好这件事”的内在信心。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而这种信心,往往来自小胜利的累积。

得四分因此设计了一个适合游戏,称为“52周挑战”:第一周存RM1,第二周存RM2……第52周存RM52,一年后便能存下RM1,378。

他还在社团中推动“十元基金实战”小组,让同学用RM10在模拟市场中练习买卖、记录盈亏、写投资笔记。,不再是抽象的大人话题,而是可以从一杯奶茶的钱开始的生活选择。

得四分常说,很多人都在等“有一天我赚够了”,才开始学习。但现实中,真正能够累积财富的人,往往不是收入最多的,而是最早建立起意识与行为的人。

就如凯恩斯所说:“长期的未来由短期的决策累积而成。”

等有钱才,就像是等体力好才开始锻炼,是本末倒置。

他把这一信念写在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不是钱多之后的管理术,而是缺钱时的生存力。只要愿意开始,小钱也能创造未来的自由。”

并非传奇故事

得四分的故事,并不传奇。他没有一夜暴富,也没靠内幕消息。

他只是靠着一点点节制、一点点理解和一点点心理耐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财务之路。

他深知,真正的自由,不是银行存款的数字,而是面对生活选择时,你不再被金钱左右的那份底气。

而这份底气,正是从那碗RM3的经济饭和一个RM50的坚持开始的。

相关新闻

储蓄
大学生
理财
莊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