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林子强
(吉隆坡15日讯)为加强大马华人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举办“2025图书文献保存及修护工作坊”,以学习通过西式图书修护的基本概念与实作技巧“护书”。
这项活动吸引国内20名图书、文物馆员和学者参与。
活动由华研独立主办,课程内容包括西式图书修护介绍、纸张性质分析、文献清洁及补强实作等,贯穿全日教学,结合理论讲解与实地操作,让参与者亲手学习如去钉、除尘、修补裂痕、去除胶带、浆糊调制及照片保护等关键技能。
华研学术董事兼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徐威雄博士在开幕时强调,文献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是民族社会最重要的资产,理应获得系统性的管理与修护。
他说:“数十年来我们都在收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献资料,许多都处于急需修复的状态。为了延长这些珍贵史料的寿命,我们不仅自组团队,也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修复与数码化。”
他举例,华研曾耗时5年修复马六甲清明亭捐赠的一批200多年庙宇记录,为国内民间修护工作的里程碑。他也鼓励学员珍惜学习机会,将文献保护的观念与技巧传承下去。
“我们要的就是像各位这样有心、有热忱的人。希望大家学成之后,回到各自单位推动相关实践,让这项文化延续下去。”
楮皮纸修护文献上选材料
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在教学中细致讲解修护用纸材的选择与原理,她特别介绍一种稀有的“楮皮纸”。
她说,世界上只有越南和台湾少数纸厂仍在生产楮皮纸,这种纯树皮造纸不含杂质。
“北京故宫每年都大量采购用作古籍修复。楮皮纸可保存超过400年,是修护文献的上选材料。”
她指出,1940至1960年代出版的中文图书,因正值战乱,粗制滥造,纸张酸度极高,若未妥善除酸与修护,几年内即可能碎化成粉末,她强调无酸纸(acid-free paper)在文献长期保存中的关键角色。
工作坊由张淑琼老师带领实作“照片加护”项目,并颁发结业证书,鼓励学员持续深化修护知识,也为未来更多专业级培训活动奠下基础。
同学:修复课程内容实用
本次学员方同学表示,她的工作单位已有130多年历史,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包括会议纪录、书信、账本,还有大量老照片。
“如何妥善保存这些资料,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课题。部分材料已出现损坏,需要修复,但我其实并不具备相关技巧。”
“这次课程内容非常实用,满满的干货。虽然只有一天的密集学习时间,但有专业老师带入门,真的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因为一旦修错,文物可能就此毁损,后果是不可逆的。”


当然,修复并不是一蹴可就,她自己也曾犯错——比如尝试补书页破损时,第一张补纸剪得太小,补第二张时没注意背面还有字,就直接贴上去了。她从中体会到,修复文献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还得细心、手稳和眼力俱佳。
至于“除胶”部分,她说:“我大概只成功揭下20%,是靠厉害的助教来帮忙完成的。要自己动手的话,可能得花上半小时以上,双手并用:一手拿吹风机加热、溶解胶带,一手用工具(手术刀或小镊子)慢慢揭,非常考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