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原本定于今年7月1日启动第三阶段强制全面推行的电子发票制度,悄悄地来了个神来一笔的大U转,马来西亚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主无不松了一大口气。
对这些曾因50万年营业额门槛被锁定在第三阶段实施名单里的微型与中小型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表的延后,更是一次喘息的机会,一次能够准备好再出发的缓冲。
这一次,政府似乎真的听进去了吗?
先说实话,电子发票的推行方向是对的。它是税务透明、行政简化与打击影子经济的有力工具。对一个每年流失数十亿令吉税收的国家来说,这是让国家收得回来的基础工程。
问题从来不在电子,而在准备与节奏。在首阶段,年营收逾1亿令吉的大企业几乎没有反对声。因为它们早已拥有系统化的企业资源规划、自动化财务后台与专业税务团队。即使技术接轨需要成本,但在资源配置上不难过关。
但当制度往下推广到年营收仅50万至500万令吉、甚至更低的中小企业时,问题就来了,有些连会计系统都靠Excel甚至纸和笔来维持、有些连正式发票都没开几张的小商家,如何在短时间内满足全电子化开票的要求?50万的营业额若百分之十的净利润,一年只有5万令吉,每个月低于4200令吉,这类型生意是很难有能力去遵守电子发票的规则,甚至软件费与上课费都成问题。
6月5日,内陆税收局更新指南,将年营收介于50万至100万令吉的商家,推迟至2026年7月1日;而年营收在100万至500万令吉之间者,则延至2026年1月1日;至于低于50万令吉者,更是暂缓推行,至另行通知。
把延期当实战预演
这份U转指南,不仅调整了时间,更既展现制度设计的柔性,也释放一个信号,政府听到了来自小企业的喘息声。
这场电子发票改革,不是取消,只是延迟。如果企业自以为躲过了风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从2026年开始,只要单笔交易超过1万令吉,就必须开立单一电子发票,不再允许合并。
届时,没有准备的企业,不仅面对罚款,更可能被视为逃税高风险群,成为税收局稽查的重点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必须把这段延期当作实战预演期。趁早注册系统、导入基本的会计流程、参与免费的培训课程。这不是为了配合税收局,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转型。
电子发票对商家而言也并非零好处,当你有规范的开票记录,不但减少稽查的麻烦,也更容易申请贷款,吸引投资与参与大型项目投标。此外,电子发票系统还能减少发票伪造,自动对账,简化报税流程。长期而言,它有助于中小企业从传统手账经济走向现代数字经济。
不应“惩罚”而是“协助”
推行电子发票,不能只靠布告栏,而要有陪跑员。政府除了设定时间表,也应做3件事:
- 增加培训与辅导机制:设立电子发票移动咨询车,定期走访各地中小商区与夜市商圈,提供一对一解说服务;
- 提供数码转型配套:针对小企业,补贴基础会计软件与扫描设备;
- 扶持本地科技供应商:让本地软件业者获得授权,开发适用于小企业的轻量型电子发票模块,并整合至政府推荐平台。
电子发票的改革,不应是“惩罚式”数字化,而是应该是“协助式”升级。这次的U转,虽然是一次政策反复,却也是对中小企业处境的理解与体恤。马来西亚要走向高收入国家,税收系统必须转型。但企业要配合,政府也要体谅。幸好,这次双方都各退一步,看见了一个更实用,也更可持续的电子发票版本。
在“U转”的背后,我们或许可以看见。一个更贴近地气、更理解企业脉搏的政府,也正在悄悄成形。中小企业的转型之路,政府也该在未来推出新政策时做足更仔细的研究,以及手把手带着中小微型企业成长,而不是增加彼此负担,到头来白忙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