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槟岛人“老鼠岛”在哪里,相信没有人会回答你。
原来“老鼠岛”的原名是Pulau Tikus,是槟岛的一个小镇。槟岛人都叫原文的Pulau Tikus,或闽南话的“浮罗池滑”,这里根本就没有人会用华语叫“老鼠岛”。华文媒体、印刷纸质都用音译的“浮罗池滑”。
同样的,一些地方译名都用原文或方音的音译,不会用意译的译名,例如Ayer Hitam的译名是“亚逸依淡”,不是“黑水村”;Air Kuning是“亚亦君令”,不是“黄水镇”。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出版了《华文译名手册3》,其中一部分就有全国地方华文译名。这本手册可以作为我国各地地名的华文译名参考。

方音翻译约定俗成
地方译名多数只出现专名,例如Selayang(士拉央)、Kucing(古晋)。有些涵盖通名与专名两部分,通名如直落(teluk)、瓜拉(kuala)、双溪(sungai)、武吉(bukit)等,这些按照方音翻译的译名早已经约定成俗,不宜更动。例子有Teluk Bahang(直落巴巷)、Kuala Kuang(瓜拉光)、Sungai Petani(双溪大年)、Bukit Jalil(武吉加里尔)。
有些通名音译意译皆有,pulau音译为“浮罗”,例如Pulau Betong(浮罗勿洞),意译为“岛”的如Pulau Jerjak(木寇山)。bukit音译为“武吉”,例子Bukit Pasir(武吉巴西),意译为“山”的有Bukit Bendera(升旗山)。sungai几乎都音译为“双溪”,例子Sungai Panjang(双溪班让),只有几个例外,意译为“港”的Sungai Besar(大港)。
地方译名,过去一些通过方音翻译出来的译名,如果不清楚有关方言,就显得该译名不伦不类,例如不懂得广东话的华裔有谁知道“双溪毛糯”就是Sungai Buluh的译名。其他如吉兰丹的“话望生”原来就是Gua Musang。Bukit Gambir的gambir理应翻译为“甘碧”,不是方音的“甘蜜”。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有一个“译名小组”,专职负责翻译我国各种官方职务、职称、机构组织、各族姓名、公示语、最新地方译名等。以后所有新出现的音译,希望能按照华语读音翻译,因为华语是华裔的共同语,不是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