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aNGie
图|受访者提供
“胆生毛”是在开玩笑指某人胆大包天无所畏惧时会用上的广东话;但“胆生石”则不好笑,对健康更是一大隐忧。胆囊一旦“生”了太多石子,有可能要整个切除,就变成“无胆”之人。
俗称的胆生石,正确说法是“胆结石”(Gallstones)。胆结石是怎样形成呢?一般来说就是胆汁在胆囊中沉积的物质硬化所致。

人体肝脏会制造胆汁并储藏在胆囊中。当进食时,胆囊就会开始收缩,把胆汁透过胆管运送到十二指肠帮助消化。但是当胆汁在胆囊内待上过长时间或分泌异常,胆汁内的物质就会慢慢累积成结石。胆结石大多是由胆汁内的各种成分比如胆固醇、钙质或蛋白质慢慢堆积结晶而成。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现代医学的对治方法,通常都是以药物或镭射化掉石头,严重的就动手术割除。但去掉结石后还是会有复发的可能。在预防胜于治疗的情况下,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可透过中医调理,以全面的保障身体健康。
要如何正确的选择饮食?中医又是如何看待胆结石?且让营养师符芳莉和中医师叶耀斌为大家分享以下讯息。

与饮食莫大关系
【营养师看法】
马来西亚营养师符芳莉认为胆结石的形成和饮食有莫大关系。平日饮食中若有摄取过量胆固醇、钙质或碳酸饮料都会间接造成影响。此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或压力大,也会造成胆汁不断分泌,进而引发胆结石问题。
单以饮食来说,基于现代人的饮食方式都是比较高脂肪和高糖,加上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更容易导致胆结石。
所谓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烧肉、肥肉、蛋糕、奶油、乳制品、咸蛋黄及油炸食品等,都容易造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胆固醇固然是胆汁重要的成分,但如果吃过量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就会导至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进而促使胆汁结晶变成胆石。

高糖饮食增风险
至于高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说白米、白面包、甜品、奶茶、含糖饮料或碳酸饮料等等,这些饮食会刺激胰岛素水平。如果胰岛素分泌异常,不单会影响血糖,还会导致胆固醇代谢紊乱,进而使胆固醇沉淀在胆囊里面并形成胆石。
“这是有科学数据的,根据临床研究,高糖饮食会导致胆结石的风险增加30-50%,比摄取饱和脂肪酸(即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风险更大。
“加上现代人多吃高糖和高脂肪食物之余又没有吃蔬菜水果,身体缺乏膳食纤维,就没办法促进胆汁流动,物质长时间沉淀在胆囊内就有机会形成结石。”
胆结石饮食宜忌
苻芳莉给予胆结石患者日常生活需注意的饮食建议:
★禁忌食物
●严禁咖啡、茶和酒,因为喝了会影响胆囊收缩功能,也会影响排放胆汁,造成更多结石。
●肥油、肥肉及油炸食物。这些食物除了容易造成胆固醇,此外也难以消化。胆结石患者消化功能弱,吃后会感到眩晕及欲呕。
●高糖食物、精制甜点、乳制品、蛋黄、高热量饮食及加工品都是高风险食物。
★适宜食物
●煮菜时以橄榄油或亚麻籽油代替人造油。
●摄取好的脂肪酸比如坚果类、鱼(油或皮)。单元不饱和脂肪和多元不饱和脂肪有助维持胆汁中好胆固醇的稳定比率。
●多摄取膳食纤维。以全麦面包取代白面包;以小米、糙米或Basmati取代白米。
●多吃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甘篮叶、叶心、西兰花等。
●选择多纤维蔬果比如苹果、番石榴、胡萝卜、南瓜,这些都是好的碳水化合物和好的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蠕动,有助胆固醇代谢,预防胆汁沉淀。(切除了胆囊者更需要这类食物)
●生胆石者不宜喝全脂乳制品,可选择脱脂牛奶或低脂酸奶。要补充蛋白质,少吃肉者可以选择植物性蛋白质比如豆类。
●维持足够的水份摄取,水份能帮助稀释胆汁。
●适量补充维他命C,有助降低生胆石的风险。不一定要营养辅助品,可以透过水果摄取,比如苹果、橙、 柠檬、莓子、番石榴、番茄、甜椒。
营养师预防建议
要预防胆结石又免不了吃到某些不宜多吃的食物时,可作以下“补救”:
●吃了煎炸食物后,可吃一些预防发炎的比如亚麻籽油、橄榄油或深海鱼油。
●如果经常吃高油高糖食物,要多补充维生素C和镁(坚果、香蕉、菠菜、糙米等)。
●烹调方式多用蒸、炖、烤,避免煎炸。
●控制体重以及有规律的运动。管不住嘴就只能靠运动,运动能促进胆汁流动。胆汁正常流动就容易代谢,降低生胆石风险。
●怀疑有胆石一定要看医生照超声波,如果不理会,严重的有可能引起胆囊炎甚至是胆囊破裂。
●胆结石多发年龄是25-40多岁,因此建议20多岁人士每一两年去进行身体检查,常规验血之外还要做全身超音波检查,趁早发现就能及早治疗。

【中医看法】
中医方面又如何看待胆结石呢?拉曼大学中医系助理教授叶耀斌医师指出,古代中医对胆结石称为胆石症,属于中医学“胆胀”的范畴。一般由于肝郁气滞、胆火炽盛、湿热内蕴所导致。当中也涵盖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肝胆功能失常。
“由于肝胆主疏泄,一旦功能异常,连带肠胃消化亦失调,气血循环受到瘀阻,进而使胆液淤积而形成结石。”
因素和症状
现代中医认为造成胆结石的常见原因如下:
★压力
情绪和压力会造成胆汁疏泄异常,久之就形成胆石。
★饮食习惯
饮食不定时或时常跳餐,会影响胆酸分泌。在没吃东西的情况下,胆囊没有收到大脑传递的信息,就会减少分泌胆汁,经常如此就会受影响。
★饮食油腻
油腻和胆固醇有关,胆汁的分泌有助代谢油脂。如果吃进的油腻食物大于排泄出去的量,就造成很多胆固醇无法代谢而囤积在体内。若停在肝脏就形成油包肝或脂肪肝,停在胆囊就慢慢结集形成硬块,也就是胆结石。
★熬夜
胃会随着身体需求而分泌胃酸。人在熬夜时,晚餐吃进去的食物往往在凌晨时分就被消化掉。这时身子就会感觉有进食的需求,胃酸也自然会分泌,在胃酸的刺激下会导至胆汁旺盛,出现紊乱,不该分泌时却大量分泌,当过量并日久积存在胆囊就会形成胆石。
◆胆结石症状
叶耀斌指出,轻微的胆结石不会有感觉。由于胆石主要影响肠胃功能,因此有些患者会感到胃痛以及腹胀,吃饱后消化不良,严重的则会在腹部右上端的肋间区域有胀痛感。也有小部分病患出现反胃,通常在吃饱后比较明显,甚至喝水都会反胃。
可否置之不理?
胆结石是否一定要治疗?置之不理会有何影响?
“若胆囊结石过多且过大,就会阻塞胆道,有可能发生急性胆囊炎以及引发黄疸病。身体向右侧躺即会出现严重绞痛。同时也不能分泌胆汁,进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或便秘。”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胆结石的原则为疏导肝气、改善胆道动力,减少胆结石再生。
“中医有排胆石的药方,也会配合手术治疗,以及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石子排出。但中医治疗只适用于结石直径较小(小于1-3mm)、形状圆滑,尤其是胆囊及胆管结石。对于结石较大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则建议结合西医手术治疗。”
中医的医方食疗
叶耀斌表示,中医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方剂即“四金汤”。方子由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和郁金组成。四味药各有功效。
●金钱草:性微寒,味甘咸,具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功效。还能促进胆汁代谢,降低胆汁中游离胆汁酸的含量。
●海金沙:味甘咸,具有疏肝解郁,利胆退黄功效。
●鸡内金:乃鸡胃内壁一层黄色的角质膜,能消食化积,软坚散结。
●郁金:有助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这四味药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证型加减用药,共同作用于肝胆,有溶解及排除结石的功效。

刺激特定穴位
叶耀斌说:“在日常上也可用食疗辅助,推荐具有疏肝利胆功效的食物比如山楂、菊花、决明子等煲成茶饮。同时要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另外也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胆囊穴、足三里、阳陵泉等,来调节肝胆功能,缓解疼痛,促进排石。
“唯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辨证施治,切勿盲目用药。不管选择任何治疗都需定期复查,监测结石大小及胆道功能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预防法
●生活上3个小建议:多喝水以促进排石;饮食清淡,少食油腻;保持好心态,情志舒畅。
●有胆结石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胆结石患者平时应忌油腻食物,如肥肉、腌制肉、腊肠等,注意少量多次喝温水,同时应避免熬夜,充分休息。
调理脏腑、疏通胆道
中医治疗主张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的调理作用,也会对身体其他组织器官带来影响。因此虽说是在治疗胆结石,但同时也对整体的体质进行了全面调理。
叶耀斌说:“西医治疗结石,一般只关注在结石,只要把结石问题解决就行。中医则连带关注其他问题,比如熬夜除了造成胆结石也会造成其他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西医可能要针对每种疾病个别处理,而中医以辨证论治的角度就能对焦在熬夜所带来的所有问题上。解决结石之外,还能把其他组织的不平衡给调解回来。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以调理脏腑、疏通胆道为核心,结合化石排石和防止复发为原则,采用中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对于不同证型,需选择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但需注意,中医治疗为辅助手段,对于复杂或严重的胆结石患者,应结合西医手术等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