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人才技工何去何从?/胡逸山博士

- 文 +

之前谈到本地薪资低迷,牵引出来本地的教育制度的俞行僵化,再加上刻板的社会态度,应也是肇因之一。

可不是吗?有些人可能会说,本地教育制度很多元化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政府学校、有私立学校、有国际学校等,林林总总。

这不错是如此,但在所有这些学校里,注重的也还是传统的学术课目,而不是本地其实急需的技职教育。近年来是有一些较具更为广阔视野的中学办一些如修车、电工、烹饪等技职班,但那也还是凤毛麟角的。

坦白说,这社会上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念书或走传统学术路线,拼考试、上大学、成为专业人士的。更多的人是不喜欢念书、不想去拼渡那职场独木桥的。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人没出息,而是他们或许拥有的不属于传统学术范围内的天赋,没被很好地发挥出来成为一门拿手的可以讨生活的技艺。如美容、发艺、务农、花艺等,都是可以赚钱的行业,但在一般学校里却很难找到如此的课目。

本地其实急需技职教育。(本报摄影)

谋生为先

教育,尤其是公共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最大数目的学子,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涯里能有谋生的技能,而不是一味的想要通过考试等来发掘有专又精的“人才”。

我们要认命,既本地还不具备得以达到赢取诺贝尔奖的社会经济条件,所以起码目前不要去做如是幻想,更不要自我安慰地拼本地学术机构的国际排名。人才对于国家发展固然重要,也需要一定程度地被发掘,但那整体的教育体系的重心,不应只是在于发掘人才。

因为其一人才的数目极少,说得俗气点,是很难为大量的教育投放拿回本的;其二,顾名思义,人才是很会打算的,即便在本地被埋没了,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么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也还是会迁移到彼等认为有所发挥长处之地的,正所谓人往高处、水往低流也。

人才迁移率高

这也就是说,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很高,全世界都在抢,你一地花尽教育资源来去发掘出为数不多的人才,可是正如这几篇的主题般,又付不起彼等理所当然要求的高薪酬,那么到头来这些人才也还是外流的,你的教育投入也更难回本了。

那么辛苦地去发掘人才,过后却又未能满足与人才相当的报酬,那么也就是为其他更为发达的地区提供人才了。

反之,像如此般迅速工业化(但也勿忘农业)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着重的是能让更多人受惠的技职教育。

但本地整个教育体制虽然也有一些工业培训中心、技职学院等,但那还是远远不足予满足需求的。而修读了传统教育课目的,可以理解的都寻求为数相对少的白领工作,而又不肯“屈就”为数相对多的蓝领岗位,这就体现出了职场上的供需不对称了。


相关新闻

人才技工
技职教育
教育
胡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