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川
麻坡中化中学的校园里,一幅幅墨宝静静地诉说着一位艺术教育者的生命故事。陈培仁老师虽已离世,却在无数学生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色彩。这位将毕生奉献给美术教育的长者,用画笔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热忱,用生命演绎了何谓“以画育人”的崇高境界。
陈培仁老师1961年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学成归国后,他本可选择更为优渥的职业道路,却毅然回到母校麻坡中化中学任教。在那个年代,教师薪资微薄,艺术学科更常被视为“副科”,但陈老师从未因此动摇。他深知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性——艺术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美术不是考试附属品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美术不是考试的附属品,而是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这种不计名利、坚守初心的教育情怀,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尤为珍贵。
陈培仁老师是我中学时期的美术老师,但没有美术天分的我,看到老师妙手丹青的画作,只能望尘莫及。记得有一次上美术课的时候,陈老师在黑板上以粉笔画了一条龙。不知道是有心还是刻意,他把龙的角画成牛角。班上有位同学噗嗤一笑,陈老师问同学有何不妥,同学回道:“你画的是牛角,不是龙角”。老师回说:“你厉害就上来画吧!” 果不其然,这位同学三两下就把正确的龙角给画上去了。这一举动不只获得了同学的掌声,也得到陈老师的夸赞。我想陈老师应该是故意把龙的角画成牛的角,来引起同学对美术课的关注。
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他独特的“错误教学法”中。将龙角画成牛角的经典故事,展现了一位杰出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表面上看似随意的“错误”,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当那位勇敢指出“错误”并上台纠正的同学获得掌声时,他收获的不仅是绘画技巧的肯定,更是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艺术表达的自信。
真正教学是双向互动
他深谙教育之道:真正的教学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不是教师权威的彰显,而是学生潜能的释放。这种充满智慧的教学艺术,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品。
晚年的陈培仁老师将教育热忱升华为更深远的文化使命。2017年,85岁高龄的他以个人画作为母校筹款,成立“心艺美术基金会”,资助毕业生攻读美术课程。尤为感人的是,他特意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期盼后来者能够接棒传承,让艺术教育永续发展。
陈培仁老师一生,是一部活的教育教科书。他用画笔勾勒出教育的真谛。当中化中学校园里的《弦歌亭》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心艺美术基金会”资助的学子在艺术道路上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师的职业成就,更是一种教育精神的永恒绽放。
他对美术教育的执着与热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价值。他用画笔书写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诗篇。他虽已离去,但他播撒的艺术种子已在无数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教育园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