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阅读】与染织家书页相遇 宗柏伸:手艺人的坚韧

- 文 +

报道|杨佩丽
摄影|陈奕龙

因《一色一生》的文字温度,让日本与马来西亚的两位手艺人仿如隔国相遇,透过书页交换心意,坚定手艺人的执着。

作者志村福美是日本国宝级染织艺术家和作家,1924年生于日本滋贺县,而《一色一生》是她第一本半自传性随笔集。

宗柏伸
宗柏伸

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

志村福美于30岁那年在母亲的影响下接触织作,后经柳宗悦劝荐,正式走上织作之路。66岁时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获得“人间国宝”称号。

69岁被评为文化功劳者。90岁获得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奖”(思想·艺术部)。91岁时被授予文化勋章。她的作品

志村福美 日本国宝级染织艺术家和作家
志村福美是日本国宝级染织艺术家和作家。(翻拍书籍)

藏于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

志村福美不仅在染织技艺上精进绝伦,而且对于染色、织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透过这本书,作者展现她在染织道路上,对大自然色彩的探索与思考,记录着自己的人生与历史悠久的染织手工艺。

宗柏伸边欣赏书的封面边说:“我很幸运遇到这本书,可以从文字里与一位染织家相遇,透过一色一生了解她作为手艺人的守艺精神,透过多色一生深切体会颜色与热忱背后纵横交织的人生故事,同时深切地体会生命只有一次的真正含义。”

“这是了解这位染织大师的必读之作,而我也希望有一天能亲自拜访她。”

一色一生
书名:《一色一生》 作者:志村福美

一生的执着

“一色一生”这句话表达了志村福美将一生奉献给她最看重的靛蓝的誓言。

书中这么写道:经历了五六年的折磨,我曾几度想要放弃,终究放不下心中的执念。我担心如若放弃蓝染,其他的工作怕也都无望成功,便坚持至今。如前面提的,蓝染与其他染料有别,通过蓝染我意识到,植物染得到的并非单纯的色彩。于是,我尝试从植物的角度出发,以期从它们无声的语言和形态中抓住些什么,并迫切地渴望具备一副能听懂植物语言的耳朵,一双能看见植物真身的眼睛,一言以蔽之,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并非恒定不变,会随着建蓝者的不同而微妙地波动。在一次次的失败与失意中,我对其他植物的关心也发生了变化。

宗柏伸解释说,对于植物染的手艺人来说,有一种颜色是终生的执着,那便是“蓝染”。从蓝草的种植到浸泡、发酵,每一个工序都要看天气、空气、氧化与温度的配合,每一次染色都可能因条件微妙变化而有不同结果,甚至功亏一篑。这种不可控的工艺,正如人生,无法完全掌控,却必须全情投入。

他欣喜看见作者以蓝染为引,娓娓道出一段关于坚持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一生一色,一色一生。每位染布手艺人都需历经这一过程,才能真正体会那份执着与严谨。

深有共鸣

对这本书深有体悟的宗柏伸是马来西亚资深时装和高级定制设计师,现职法国ESMOD高级服装设计学院/吉隆坡分校的时装设计课程高级讲师。热爱艺术的他如今已晋身成为蜡染创意顾问,更在近3年里跨界成为一名画家,以植物染作为染料,让织物显示出隐藏的美丽。因此,他对于此书特别有感而发。

“我读着这些文字,仿佛在读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不是快读的作品,它需要细细咀嚼。许多段落,我都忍不住反复阅读。有时甚至会心一笑。她写的过程我也经历过,那种熟悉感,是一种深刻的共鸣。比如说作者走进森林,在路边拾起花卉树皮,寻找染料原材料的过程,让我深有共鸣。像她一样,我也曾到森林里或在路边捡到一些树叶,我也拿回家剪开煮沸,变成染料。当看到落下的蝶豆花时,我也会俯身拾起,不断探索那一点点自然赋予的色彩。找到好材料的那一刻,真是无比喜悦。”

红花不染红,绿叶不染绿。染织之道,本就蕴含许多深刻的哲理。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内心感到无比兴奋,不仅因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娓娓道来自己的实践与体悟,更因为她细致地解释了不同植物、不同花材所能染出的色彩。她不只讲述技艺的过程,也分享其中的思维与感受,像是一本富有温度的教科书。虽然有些词汇较为深奥,但只要细细咀嚼,便能品味出手艺人生活中的甘苦与坚守。尤其她在染房失败后仍不放弃的坚持,更让我感动。”

一色一生
书中名言。

自然共生的艺术

这些年来,宗柏伸毅然把生活重心投入植物染的世界,并潜心研究与探索植物染的精髓。除了对于艺术的喜好不变之外,阅读的兴趣亦然未曾改变。他津津有味地读着《一色一生》,从文字里品读作者的创作精神。“她写作很出色,温润而有力,把染织、天气、地域、人生与技艺巧妙融汇,她以富有情感的词汇描绘着周遭的人、事与物,让我有了一些体悟。

“生活上她给我看到坚持的力量,手艺上她的经验与解说满足了我的知识库,我虽然不是很全职的手艺人,但这是我的兴趣,我的画作里面有许多植物染的元素,这与一般专业画家有些不一样。”

植物染是一种与自然共生的艺术。不同于人工染料的化学提炼,植物染是从土地中取色,再将残渣回馈于大地。如此循环,才得以生生不息。书中一句话让他特别动容:为何传统有如此份量?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雪磨难,饱受摧残,却依然生生不息。一这最能说明,传统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爱护。就像生儿育女,生命的繁衍才是传统的本来面貌。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过于庞杂的创造和生产,已让可耕种的土地所剩无几。

为此,宗柏伸常告诉学生,穿上植物染的衣服,要特别珍惜,因为这背后,是一整套不易完成的工序,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而今,快时尚主导消费文化,许多人已不再愿意花时间去做这样复杂的工艺。唯有这种缓慢、繁复的过程,才真正体现了手艺的价值。

尽力后,保持平常心

阅读这本书,让宗柏伸深深体会到“不期待”的哲学。

“有些事情是无法把握的,比如人的情绪和感情,就好像染布,把染布当成工具,力求结果一定要如心中所愿,但往往很多时候,却不尽如意,我们说那是期待落空,心里就很失望。曾经当我在研究染法时,总会选择媒介、设想会产生的颜色,但最后因为水质、空气、气候的关系,未必达到心理所要的颜色。后来我明白,不期待,但尽力,结果往往反而超出预期。这种态度,也让我学会用更平和的心对待生活。”

他说,从小就爱艺术,这份热情一路伴他至今,从童年对艺术的纯粹喜爱,到如今在染织世界中找到人生的方向与意义,也让他有机会去传承、去教育。他微笑道:“染织,让我下半生继续精彩,而这本书也给予我一份温柔而坚定的信念。”

志村福美作品
志村福美的作品。

《一色一生》文字段落赏析

植物自有周期,一旦错失时机就失去了色彩,即便掌握着色一二,也非其精华。精气会随着花朵一同逝去,无论是娇艳的嫣红姹紫,还是灿烂的金黄,用花朵本身是染不出的。

曾有朋友收集了很多樱花瓣来染色,结果得到的是略带灰调的浅绿。若想染出樱色,唯有用树干。这一现象道出了色彩对自然周期的无言暗示。

以前,我也曾经试着将大红色的蔷薇花瓣倾人大锅中做染液。一加热,花瓣立刻流出浓浓的胭脂色汁液,接着转为淡红。我以为可以染成,结果染出来的颜色并无红意。

在印度、中国、日本、非洲国家乃及全世界,像蓝这样与人类有着深刻牵连、深人人心的颜色绝无仅有。特别在日本,沒有一种顏色能比蓝染之色更贴合日本人的样貌与性格。蓝染在一段时期里傢人地发展,展现出深阔的内涵。

蓝染曾经历衰退期

在大约20年前,因受到人造蓝的冲击,天然蓝染曾经历过一段衰退期,但近年来,世人对蓝染的认识逐步加深,蓝染事业也渐渐被复兴。我也意识到必须亲自一试,于是从已经停产的蓝染坊那里分得几只染瓮,并于十年前借着搬家的机会,在京都现在的居所建了自己的蓝染坊,尝试亲自建蓝。尽管这前前后后,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我在两岁时与母亲分离,在叔父家当了十多年的养女。

很长一段时期里,这件事及其带来的影响,都在我对母亲的感情中投下了复杂的阴影,但如今想来,一切都是命运使然。

甚至,或许正因为有这段经历,才让我遇到了现在的工作,母亲的形象,也终于在我心中确立起来。

能在常年缺失朝夕相处和亲密感情后,一朝恢复母女关系,或许是因为母亲养育我的那短短两年,深深扎根于我的血脉,并决定了一些什么。

植物染教会我“不期待”

“植物染教会我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期待”。不期待,但尽力,出来的结果会有意想不到的美。我把这哲学思维变成人生的格言。”~~宗柏伸


相关新闻

一色一生
宗柏伸
志村福美
日本
蓝染
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