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金伊恩
“意大利脑腐”(Italian Brainrot)正悄然席卷TikTok。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这个词,那就说明你还没“上头”。
这一“迷因”趋势看似无厘头、荒诞不经,却真实反映了Z世代与Alpha世代在人工智能(AI)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

这就让我们一探究竟,看看这股“意大利脑腐”风潮到底有多荒诞、又为何让全网欲罢不能吧!
“意大利脑腐”究竟跟意大利有何关系?
这股源自网络、充满荒谬角色与莫名其妙对白的热潮,虽被冠以“意大利”之名,实则与真实的意大利关系不大。它更像是一场对“意大利浪漫印象”的戏仿,一种以AI为媒介、由全球网友共同构建的荒诞式幻想宇宙。
“脑腐”一词最初由牛津大学出版社评为2023年度词汇,形容人们在刷“无聊、无脑”的内容后出现的精神疲劳与认知退化。如今,这个词不仅形容现象,也成为这些内容本身的代称。“荒诞”、“无意义”,正是它的核心魅力。
AI生成的角色
“意大利脑腐”这一子分类最早出现在2025年初。这类短视频通常时长在30到60秒之间,画面中会出现一个由AI生成的角色,把动物、食物或生活用品进行荒诞组合,营造出既奇怪又吸睛的效果。
就像是突然大量出现在TikTok,包括穿某品牌球鞋、长着人脚的鲨鱼Tralalero Tralala、Skibidi elephant穿拖鞋,以及头顶卡布奇诺杯的芭蕾舞者Ballerina Cappuccina等等。
上述角色几乎都有一个“听起来很意大利”的名字,配上AI生成、带浓重意大利口音却语义混乱的旁白、节奏感强烈的配乐,以及TikTok上常见的CapCut爆炸特效,整体风格荒谬搞笑,令人忍不住反复观看,至今已吸引超过30亿次浏览。

超现实主义视觉风格
这种毫无逻辑的迷因形式,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社交媒体?
关键在于“意大利脑腐”准确踩中了当下最火的两个关键词:AI生成技术与超现实主义视觉风格。这两者结合,刚好迎合了Z世代独有的幽默偏好“后讽刺幽默”(Post-ironic humor)。
所谓“后讽刺”,不同于传统讽刺透过反话来表达批判态度,它更倾向于通过荒诞、戏谑甚至看似胡闹的形式,让人根本无法分辨说话者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
例如在“意大利脑腐”的视频中,AI配音总是以一本正经的语调讲述毫无逻辑的内容,而观众也心知肚明这些是AI拼凑出来的“信息垃圾”(AI Slop),却仍乐此不疲地分享、模仿,甚至认真留言:“我知道这很蠢,但我真的好爱它。”
这正是后讽刺幽默的魅力所在,在无意义中找到乐趣,在疯癫里集体共鸣。
数字时代自嘲与娱乐解构
美国布法罗大学传播学副教授约塔姆奥菲尔(Yotam Ophir)认为,这类内容荒谬、胡言乱语,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极度网民化”的文化象征,是数字时代一种对“AI垃圾信息泛滥”的自嘲与娱乐解构。
据《纽约时报》报道,24岁的罗马尼亚创作者苏萨努(Susanu Sava-Tudor)是Ballerina Cappuccina的原创者。他在TikTok上发布的首支角色短片(拼为“Balerinna Cappucinna”)目前已获得超过4500万次观看,380万点赞。他形容这个趋势是“荒谬幽默”的一种表现,与其说在谈论真实的意大利,不如说是在消费一种“关于意大利的电影式幻想”。
视频中的“意式配乐”歌词同样天马行空兼无厘头:
“卡布奇娜舞者,mi mi mi;是卡布奇诺刺客的妻子;她热爱音乐,la la la;她的热情是跳舞,lo lo lo!”
TikTok用户不仅转发模仿,还为这些角色构建剧情、编织关系网,像是Ballerina Cappuccina甚至“生下了”与其他角色的孩子。

网友合力编织虚拟宇宙
美国教师菲利普林赛(Philip Lindsay)指出,这早已超越单一创作者,成为一个由网友合力编织的虚拟宇宙。
“这就像一个网络版的《超级玛丽兄弟》,只是角色更混乱、情节更疯癫。”
而在中学生间,这些“脑腐角色”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林赛发现,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涂鸦,还会当众喊出角色名字,仿佛是自己的暗号。
“这跟当‘斯基比迪马桶人’(Skibidi Toilet)一样,已经成为他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削弱观众判断能力
尽管“意大利脑腐”看似无害,但这类迷因风潮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担忧。
一些内容被发现配有敏感课题的配音。美国布法罗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奥菲尔就指出,尽管这些视频的传播程度尚未明确,但这类角色一旦被“武器化”,就有可能步“佩佩蛙”(Pepe the Frog)的后尘,从搞笑表情包沦为某政府的企图。
这也引发了关于“谁控制AI内容”的讨论。当荒谬成为流量密码,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也有家长和教师反映,孩子开始模仿影片中夸张的语调与荒诞角色,沉迷于这些缺乏逻辑与意义的内容,不仅影响专注力,还可能阻碍语言发展。

以荒诞抵抗无聊
一些创作者也在社群平台上发出提醒,认为若长期大量接触这类由AI制作的“无脑”迷因,可能会逐渐削弱观众对资讯真假与价值的判断能力。
或许,“意大利脑腐”最终会成为另一个昙花一现的网络热梗,但它也揭示出一种更深层的文化趋势。在信息过载的AI时代,人们用荒诞来抵抗无聊、用虚构连接彼此。
对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梗图,是身分的象征,也是一种“妈妈不懂”的集体意识;而身为大人,若试图理解,可能唯一的方式就是接受那种“你就是该懂”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