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中国仍是贸易磁石/白文春

- 文 +

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中国在“双循环”经济政策下,已减少对国际贸易作 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依赖。

这一点从国际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下降中可以看出:从2015年最高的35%降至2023年的32%。

尽管该比例在2020年疫情期间曾降至31%,随后有所回升,但我认为,整体趋势依然是下行的。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在2024年的国际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高达132%,远高于中国。尽管这一比例比2015年略有上升(当时为131%),但与1998至2006年大马贸易的黄金时期所创下的200%的比例相比仍明显下降。

贸易占GDP比重高,反映出大马经济的高度开放。

就我个人看来,这对我国而言是好事,因为其人口基数相对较小,不像中国那样庞大。

也只有贸易尤其是出口业才能使大马经济永续增长。

减少贸易依赖

然而,这也意味着,大马经济表现将更容易受到全球贸易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若世界经济走缓,需求跌,这将会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中国正在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但其贸易仍保持盈余或顺差。

事实上,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15至2019年间每年平均大约4600亿美元,增加至2021至2024年间的平均8200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货物贸易的持续顺差,显示中国的制造产品其附加价值高。

而服务贸易在同期则持续为逆差,但比货物贸易的顺差小很多。

中国货物贸易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产品的净出口,尤其是机械与运输设备(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这类产品一般被视为高科技产品)以及按原材料分类的制造产品。

尽管中国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截至2024年仍占GDP的30%。在过去几年中,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我相信这一称号至今仍未失去其意义。

作为对比,大马制造业占GDP的比率也曾在30%的水平之高,但如今已下跌至仅占GDP的23%。

大马去工业化留隐患

根据国家银行的分析,自2000年代初以来,这一下行显示我国似乎出现了“去工业化”的早熟现象。

换句话说,大马在还没真正到达一个工业国应有的地位时,工业已开始走下坡,人民收入因此普遍偏低。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竞争加剧及大马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升级进展缓慢,如今大马已被一些国家超越。

这就好像大家所说的,做生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美联社)

中国工业陷内卷

不过,中国的工业近年来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我看来,这与中国经济近几年来的增长放缓密切相关。

2000至2011年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10%,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前景光明,也许没人把竞争当作一回事,大规模扩张。

2012至2019年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约7%的平均年增长率,在我看来这个速度还算不错。但事实上,竞争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在冠病疫情之后,2020至2024年中国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年均增长率不到5%。

这导致供大于求(因为很多企业可能在”光景好”的时候进行了大规模扩张),从而引发了更激烈的竞争或中国人所说的“內卷”,给工业领域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

因此,有一部分工业企业开始将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找寻出路,一方面是为了规避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激烈竞争。

消费市场仍蓬勃

在我看来,尽管有产业外移的趋势,中国作为未来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将还会继续存在,原因是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

我认为中国仍将是各国开展贸易的磁石,因此做企业者应重新部署看看如何在中国的市场保有一席地位,以备未来当中国经济再好起来时,有更好的展望。

在大马企业当中,据我所知,百盛在中国市场虽面对激烈竞争,并没有后退,还继续保有一席地位,这是好样的。

同样的,我也相信中国会继续在制造业中”提升其价值链”,因此该领域仍将会是中国的重要支柱行业。

更高价值

因此,如果你正在考虑与中国做生意,我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向高价值链发展,商业机会仍然会很多。

另一方面,中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源产品,食品、非食用原材料、矿物燃料及相关物资,导致在这类贸易中持续出现逆差。假如你未来有意进入中国这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或许是一个值得你探索的领域。

但正如我此前在专栏中提到的,在中国或与中国做生意并不容易,因为你会面对非常激烈的竞争,对中国商家来说,他们已习以为常。


相关新闻

中国
白文春
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