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志彬(FINSOURCE 丰顺有限公司创办人)
在现代社会,企业通过上市向公众募资早已是常态,但这套制度的诞生,却要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从航海商人开始的一段金融演进之路。
早在13世纪,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两个重要的海上城邦,就出现了类似现代上市制度的雏形。当时的商人为了筹集远洋贸易所需的庞大资金,会签订一种叫“海上冒险契约”的协议。投资者根据自己出的钱多少,在贸易成功后分红,同时也要共同承担航海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虽然这种契约并没有固定的交易平台,但已经呈现出股份制度的基本雏形,例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概念。
1268年,热那亚还成立了一个类似今天证券交易所的机构,让人们可以交易政府发行的债券和贸易份额。这是资本证券化的早期尝试,也是后来资本市场制度的重要基础。
进入17世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上市公司出现在荷兰。
从荷兰到英国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发展远东的海上贸易,面向社会大众公开发行股票,总共筹得650万荷兰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募股,也就是IPO的起点。
为了让股票买卖更方便、流通更有效率,1611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投资人可以在这里自由交易股票,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二级市场。这一创举不仅帮助荷兰迅速崛起为海上强国,也确立了两个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原则:股份有限责任制,以及透过市场公开定价。
到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对大规模基础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例如修建运河和铁路。这些项目动辄需要大量资本,推动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1844年,英国通过了《股份公司法》,使得企业成立与上市更加简单化,大大降低了制度门槛。铁路企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上市力量,仅1845年一年内,就有多达272家铁路公司上市,累计募资超过2.5亿英镑。这些资金不仅加快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也让更多普通人可以透过投资股票,直接参与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当中。

马股从农业到现代化
在亚洲,马来西亚的证券市场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步。1964年,吉隆坡证券交易所成立,最初上市的大多是橡胶、锡矿等资源型企业。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结构转型,马来西亚推出《资本市场与服务法》,进一步完善上市规范,并设立创业板,吸引更多科技型和中小型企业参与资本市场。
如今,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已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资本市场之一,尤其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资讯披露方面,表现积极,受到国际投资者的关注与肯定。
从中世纪的航海契约到今天的数字化证券交易,上市制度的演变,不只是金融制度的进步,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在如何有效动员资源与分担风险上的持续创新。
每一次制度的改革与技术的突破,都推动着市场更开放、资本更自由流动。每一次规则的调整,每一次技术的突破,背后都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
在区块链、证券代币化等新趋势的带动下,虽然形式在变,但“通过公开市场,让资本与企业连接”的核心逻辑,始终不曾改变,也将继续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