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跑马拉松需量力而行/刘晓航医师

- 文 +
logo  刘晓航

“运动有益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现代社会主流共识。究其原因,仍因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加之营养往往过剩,导致肥胖超重者增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相应增高;而增加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是减重、预防现代文明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关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影响,有一些偏激的观点。最常见的是某些网红大咖振振有词,将人与乌龟相比,认为乌龟喜静少功,却很长寿,这种观点很是滑稽。(取自Elements Envato)

纵观网络,关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影响,有一些偏激的观点。最常见的是某些网红大咖振振有词,将人与乌龟相比,认为乌龟喜静少动,却很长寿,这种观点很是滑稽,动物物种不同,根本无法相比。人是灵长类动物,要比也要与同为灵长类的猩猩、猿猴相比,我们日常见到的猴类哪个不是身手敏捷、活蹦乱跳?若是见到一只猴子整日静坐懒动,那一定是生病了。

人类由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生活方式逐步改变,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有人甚至足不出户,整日静坐工作;即使每日外出上班,多数也是以车代步,步行等体力活动很少。试想一下,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长寿有益还是有害不是一目了然吗?

运动并非越多越好

缺少运动可能有害健康,那么运动是不是越多越好?答案也是否定的。曾有针对每日步行量的研究显示,每日步行7000至8000步为最佳运动量,超过这个量,运动对健康的收益不再增加。

换句话说,若身体条件和时间允许,应争取每日达到这个运动量,取得最大的收益,超过这个运动量则等于做无用功了。

还有一种过量运动就是“跑马”,目前社会上跑马拉松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年轻人跟风,不少中老年人也加入跑马行列,物极必反,结果跑马现场不时有悲剧发生,本身有隐性器质性心脏病者自不必说,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最终因超负荷运动导致急性心脏衰竭而发生猝死,当年的古希腊马拉松战役中的传令兵不就是因为一口气跑完42·195公里而死了吗!

量力而行最重要

我特别赞赏一位网络博主讲的一段话,题目是“每天跑步但从来不跑马的人最清醒”。他说:“天天跑步但从来不跑马拉松,不是跑不动,只是根本不想卷;他们早就明白了,跑步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留的;不在公里、不看配速、不在终点的掌声;只在清晨或傍晚跑一圈属于自己的时间;跑马的人看成绩,不跑马的看心境;一个在乎速度、一个在找节奏。所以,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跑马,他早就跑出了答案”。

在该视频下方的留言中,我是这样写的:“说对一半,跑了几十年,从没跑过马,不光是清醒,也确实跑不动,那不是正常人的体能所能耐受的”。

完赛后呼吸困难

讲一次我亲身遇到过的惊险经历,那是2009年,参加吉隆坡中华独中成立90周年校庆“中华行”9公里义跑。既往运动生涯中也多次参加过类似距离的长跑比赛,跑程中基本上都位于第一梯队,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一般上不拼尽全力,顺利完成赛程即可。

因那次参赛是方成校长特邀,为了不辜负他的期望,最后阶段咬紧牙关冲刺,取得宿将组第九名。但完赛后极度呼吸困难、大脑恍惚模糊、步履不稳欲倒,一步都不愿行走,赶快搭德士返回休息,连颁奖仪式都未参加。

这种呼吸困难头昏模糊的状态持续一小时多才逐渐恢复。事后回想这应该就是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的表现吧!庆幸身体尚属健康、心脏功能尚好,只经过短暂休息即自行恢复。试想一下,若是有隐性心脏病会如何?后果不堪设想。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坚持跑步41年、快步健走5年的跑者,坚信运动有益健康和长寿,今后还将继续跑下去;但同时坚信运动需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更重要;不要为了虚荣心而迷失方向;不赞同跑马拉松运动,即使已沉迷于跑马也要适可而止,以不损害身体健康为底线。


相关新闻

刘晓航
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肥胖
运动
马拉松
高胆固醇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