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aNGie
摄影|谢德煜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前院长兼著名肠道微生态专家陈家亮教授,探讨关于“肠道菌群失衡”所引发的系列疾病。同时也带出“肠道是人体第二基因”的说法,以及有医用价值和临床数据的益生菌,才能有助调节免疫系统及改善与肠道相关的全身疾病。

率先提出这一发现
冠病是呼吸道病毒,理应主要影响肺部,但其实肠道健康与病情密切相关。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就发现,肠道内细菌数量庞大,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且与冠病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在调节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陈家亮领导的团队率先提出这一发现,并发表于多个国际期刊。这项突破性成果帮助解释为何同样感染冠病病毒,不同人的反应差异大:有些人快速康复,有些人病情严重甚至死亡,还有不少人康复后进入长冠病状态,持续遭受后遗症困扰。
研究显示约40%的冠病患者康复后仍有持续不适,最常见是肠胃问题,如排便改变、食欲减退,也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症状,持续数月甚至长达一年以上,且往往难以医治。这些现象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密切相关。
与特定益菌不足有关
作为肠胃科专家,陈家亮强调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影响免疫系统。冠病让人们更清楚肠道健康与整体免疫力的紧密关系。团队随后展开更广泛研究,发现许多常见疾病与肠道菌群变化有关。包括湿疹发病率在疫情后上升30至40%、大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肠道息肉复发率高等等。
疫情期间,团队将肠道微生态作为研究核心,发现从过敏性皮肤病、大肠肿瘤到免疫功能紊乱和神经系统异常,许多看似毫无关联的疾病都可能源于肠道菌群失衡。更深入的研究显示,自闭症、认知退化、情绪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也与特定益菌不足有关。
这些研究得以推进,得益于陈家亮创办的“肠道菌群研究中心”,该中心隶属香港中文大学,并在香港政府的资助下,专注肠道微生态研究。
利用AI演算法
自2019年起,研究团队很有系统地收集了亚洲地区众多健康与病患者的粪便样本,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各菌种及其基因功能,建立了亚洲最大且最完整的肠道菌群数据库。
面对庞大数据,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演算法挖掘关键资讯,寻找与疾病诊断、预防及治疗相关的菌群组合,这不仅大幅提高了研究效率,也让肠道菌群研究迈向个人化与精准医学的新阶段。

人体第二套基因
人体多达九成的细菌细胞都来自肠道。若从基因的角度分析,人体中只有 1% 基因属于人类本身,其余 99%基因都是来自体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而其中绝大多数就寄居在肠道中。
这些肠道微生物组成了所谓的“第二套基因”,它们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甚至可以说,肠道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因为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甚至包括情绪与认知,背后都离不开肠道菌群的调控。
影响孩子未来
陈家亮指出,肠道菌群的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环境影响。新生儿的肠道几乎是一张白纸,体内的菌种主要来自母亲。这表示孕期的母体健康、分娩方式、哺乳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的建立。肠道菌群是否健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是否容易罹患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例如湿疹、过敏,甚至肥胖等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群会受到更多环境因素与生活习惯的影响,特别是饮食。近年来饮食愈趋西化,尤其是大量肉类与加工食品的摄取,加速了肠道菌群的失衡,进一步增加了罹患大肠癌等疾病的风险。
不良饮食益菌减少
研究发现,肠道内有些细菌具致癌倾向,而抑制癌症的益菌则因不良饮食而逐渐减少,这也是过去数十年来大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体第一套基因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目前无论在技术或伦理上都难以更改。但第二套基因(也就是肠道菌群)却是可以经由后天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调整。
“我们常听老一辈说‘三岁定八十’,从一个人出生开始的3年间,肠道菌群的发展将奠定日后的健康基础。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句话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如果在生命早期建立了一套健康的肠道菌群,将来患病的机会自然大幅降低。
“然而,一旦长大后持续接触不良饮食、缺乏运动或长期压力,就会导致菌群失衡,形成恶性循环。”

不同菌种各司其职
陈家亮表示,肠道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非单靠益菌数量来判断其好坏。真正健康的肠道,重点并不在于益菌多与少,而是菌种的多样性与协同效应。
不同菌种各司其职,透过彼此间的协作,在体内共同维持新陈代谢、免疫平衡、疾病预防与抗病毒等重要功能。
关键菌群是否失衡
当然,人体内本就存在一些恶菌,但未必会致病,关键在于菌群是否失衡。一旦恶菌大量繁殖,便可能引发健康问题。例如大肠癌,过去在大马较罕见,如今却高居癌症之首,这与饮食西化不无关系。
大量摄取肉类、油炸与加工食品,会令致癌菌增加、抑癌菌减少,提高癌变风险;肠道菌群失衡亦与湿疹有关。
疫情后,全球湿疹病例上升三至四成,有研究指病毒改变肠道微生态,使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导致皮肤反应更强烈。这些现象突显肠道健康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
心理与神经系统有关
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远不止于身体健康,还深刻关联到心理与神经系统的运作。长冠病其中一个常见后遗症是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专注力下降与睡眠障碍。这些症状的根源,正是肠道菌群的紊乱。
肠道又是如何影响大脑?原来肠道中的细菌不仅负责消化,还能合成大量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节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随血液循环传递至大脑,对情绪、思绪与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牵一发动全身
“基于这项发现,我们现正进行多项科研计划,结合我们所拥有的亚洲最大肠道菌群资料库,运用 AI 技术分析数据,寻找对应于精神健康与情绪管理的益生菌组合,目标是发展出可用于治疗或预防忧郁、焦虑、脑退化等疾病的肠道介入方案。
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皮肤状况到免疫机制、从脑神经到代谢疾病,包括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几乎所有系统都与肠道菌群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肠道被视为第二个大脑,第二套基因,也成为当代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前线之一。
如何平衡肠道菌群?
对抗肠道菌群失衡,“补充益生菌”不啻是一种有效方法。然而一些医学界人士包括陈家亮本身,过去对益生菌都存有疑虑。
陈家亮表示:“原因在于市面上多数益生菌产品缺乏严谨的医学证据支持,选菌标准与剂量比例也未经科学验证,因此无法赢得医界信任。然而我们的团队突破了这个盲点。我们利用自建的亚洲数据库与AI技术,从中找出真正有效的菌种与比例,研发出具有医用价值的益生菌组合。”
适合亚洲人体质
早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在香港医务卫生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的支持进行大型临床双盲研究,首次发现一组有效的活菌配方能够有效纾缓后遗症征状。
他说,益生菌的选择应该建立在科学根据与临床数据之上,透过 AI 精准配方,找出最适合亚洲人体质的益菌组合,才能真正发挥益生菌的医疗与保健潜力。
他也相信,改善肠道微生态不应只是治疗疾病时的补救措施,而应该是日常生活中主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策略。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对于长冠病患者常见的疲倦、注意力下降、食欲减退和肠胃问题,若辨用中医、针灸或其他方法亦难以奏效,陈家亮建议可尝试有价值的益生菌配方,毕竟一些配方已有临床数据支持。
陈家亮强调,任何产品、药物或疗法都无法取代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与戒烟限酒仍是维持免疫系统与肠道健康的根本。
然而,当生活方式已调整仍无效,则需要寻找其他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协助身体恢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