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 文 +

【马来西亚时尚圈突围战】时尚教父张送森盛情冠名(上篇)

独家报道:洪诗迪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时装产业发展不如国外蓬勃,因此被视为缺乏投资价值的市场。但大马投资发展局(MIDA)发布的数据却显示,我国纺织品制造业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34.9亿美元(约149亿令吉),增长到2030年的44.7亿美元(约191亿令吉),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1%,表明我国市场的发展势头远超普遍认知。

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不可否认国内市场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每年怀揣着时尚梦想,进入时装学院的学生有增无减,小型时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不仅要与实力雄厚的大品牌竞技;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日益崛起的时装业者的竞争。

因此我们将从3个角度去探讨本地时装产业:第一、我国时装设计系的年轻力量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究竟是充满信心或感到迷茫呢?未来身处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去应对?

第二、已经投身时装产业的新锐力量们,在发展道路上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未来将入行的年轻力量们又将面对怎样的考验?

第三、放眼国际,近年可见时装院校与时装产业,正建立起日益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推动时装产业向前发展,那本地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几乎所有对时尚怀抱梦想的年轻人,都渴望能踏入国际顶尖的时尚院校,特别是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等,均被视为通往国际时尚殿堂的黄金跳板。

实际上,本地时尚院校也有各自的独特优势,譬如Raffles University、ESMOD KL和大马艺术学院(Malaysian Institute of Art)等,尽管不如国际顶尖学府般闻名于世,但凭借可媲美国际水平的教学质量,每年也吸引不少海外学生前来深造。

但关键是面对日益饱和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本地时尚院校将如何赋能学生,帮助他们突破重围?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黄永胜

对此,ESMOD KL时尚设计系主任黄永胜,在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就表示,任何院校的课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毕竟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完所有知识,因此几乎每间学府都会有各自侧重的优势领域,“而我们就专注于培养学生掌握设计与制作这两大部分的核心技能”。

紧随时代脚步

尽管有学生认为,他们在未来会更倾向纯粹的设计工作,因此无需掌握打版、裁剪和缝纫等技术,“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基础的制造工艺,身为设计师的你又怎能绘制出符合生产标准的服装?你要如何与制造商等各方有效沟通?要能从容应对行业挑战就必须掌握这些技术知识。”

当然,时装设计系学生也必须掌握市场营销、成本核算和商业运营等基础知识,这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也会有帮助。

此外,各校还会紧随时代步伐持续优化课程,致力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帮助他们掌握立足行业的关键技能。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俞愛美

正如Raffles时装设计课程总监俞愛美所说,现在是科技时代,所以他们已在逐步引入更加多的3D技术,鼓励并指导学生善用“数字工具”来协助他们完成作业,“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3D技术和软件涌现,我们也必须跟上世界的步伐,不能原地踏步。”

少了名校光环 多了文化底蕴

尽管少了国际名校的优势加持,业界仍相当看好本地毕业生的潜能。

然而,面对日益饱和且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黄永胜指出,我们更要善加利用并放大自身优势,“而且我国拥有的优势太多了,尤其是多元的社会环境,包括多元种族、信仰和文化等,这就像一个微缩的国际场景,能帮助我们拥有比别人更广阔的视角”。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安德丽雅格洛特

ESMOD KL时尚课程负责人安德丽雅格洛特(Andrea Guerot)亦补充道,从外籍人士的角度来看,大马毕业生确实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得益于国家本身的多元化特质,而时尚界现在需要的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但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利用它。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莎琳纳马西瓦炎

Raffles时尚营销系讲师莎琳纳马西瓦炎(Shalene Namasivayam)赞同道,我们经常强调自己的多元背景,但往往都没有充分地去利用它,“好比我们拥有的语言优势,“它其实可以帮助我们走向广阔的国际平台,甚至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因为我们拥有比别人更强大的文化适应力。”

迎国际品牌合作潮

当然,要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市场的人才,仅依靠日常的课程大纲还不够,与产业界紧密合作更是至关重要。

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能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让学生所学真正贴近未来职场的实际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建立行业人脉。而在业界看来,不管是实习或项目合作,本地和国际品牌都给予高度支持。

譬如宝利机构旗下的德国奢华皮具品牌Braun Buffel,去年就与Raffles的学生合作举办了一场小型时装秀。

尽管也有Dior和Chanel般的国际大品牌前来寻求合作机会,但时装设计课程总监努艾莎(Nur Aisyah Najib)表示,这样的合作大多侧重在营销和零售,而不是创意设计,毕竟他们的设计团队都在欧美国家,“我相信未来会有愈来愈多的品牌加入,对时尚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会有愈来愈多千载难逢的合作机会。”

对此,俞愛美有一个期许,她说,许多国际品牌会为特定国家推出限定系列,并融入道地特色,为何我们不能也有一个马来西亚限定系列?这样就能给予本地的创意工作者更多的合作机会。

企业制服是时尚业金矿?

其实很多学生也忽略了,时尚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远不止时装设计一个方向。

对此黄永胜说:“时尚产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细分领域,但很多人却只看见光鲜亮丽的那一部分,往往都忽略了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其他部分,譬如企业制服(corporate wear)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因此,即使学生可能会觉得,设计企业制服的项目很无聊,但我们也会‘强制’他们去完成。因为我们希望他们能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而应该更积极地去挖掘更多的商业机遇。”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努艾莎

努艾莎亦表示,因为自己是在柔佛的院校教课,而柔佛的时装产业往往更偏向制造业,所以对偏好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点难”。

他们可能对制作过程不感兴趣,认为自己所学的是时装设计,未来也只想成为一名设计师。但当你进入一间公司,他们已经有了设计师,你就必须往其他方向探索,“所以我们才一直鼓励学生去了解整个设计和生产流程,不要局限自己”。

“其实制造领域的薪资待遇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在工厂工作,而选择不做,这些空缺最终就由外籍劳工去填补。”

给学生的忠告:

大胆尝试各事物——安德丽雅格洛特

安德丽雅格洛特:学校是大胆尝试的最佳舞台,因为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失败,而只有从中吸取教训。所以你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各种事物、研究特定课题和独特技巧等,即使结果不如愿你也不会一无所获,因为过程中积累的训练和经验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须充分了解创作——努艾莎

学生们必须充分了解并真心欣赏自己的创作,才能更自信、更有效地向公众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创意,从而建立起他们对我国时尚系毕业生和设计师的信心,并培养出一个懂得品鉴及支持本土时装产业的消费群,为整个产业注入看持续发展的动力。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刘惠怡

毕业在即,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发展前景?

刘惠怡:面对大品牌竞争

“面对时下如此多的品牌,以及亟待发展的小生意,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让我深感迷茫。每个设计师都必须面临与许多规模更大、实力更雄厚的品牌竞争的压力,这会让我对未来发展产生疑虑。”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林瑜婕

林瑜婕:工作机会不充裕

“作为第三年最后学期的学生,我目前最担忧的是在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能提供良好职业发展前景,又能保障基本生活开销的工作,毕竟我国相关领域的工作机会并不充裕。这一方面让我感到有点不安。”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丘婉琴

丘婉琴:有信心却带担忧

“我是既有信心,又有一丝担忧。信心是因为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它确实为我们敞开了通往无数机会的大门,因为我的确有看见许多大品牌,专门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项目,担心是因为产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不晓得靠自己的兴趣,能过上稳定的生活吗?”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吴思慧

在他们看来,学校还需要提供哪方面的支援?

吴思慧:盼争取国外实习

“我希望学校能为我们争取国外的实习机会,毕竟他们拥有更加广泛的行业资源和人脉。虽然说,学校会给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知识去应付各种挑战,但这些都是较基础的,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需要我们主动且积极地去发掘。”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刘星影

刘星影:增设时装设计课

“学校确实是让我学习到很多,但我希望学校能增设一堂课,即针对时装设计的演示(presentation)。因为我发现,尽管能掌握视觉设计和文字阐述,但往往在口头表达上会感觉吃力,若能学习更有效的演示技巧,相信将能更有效地传达设计构思。”

【独家/视频】时尚产业内卷时代:本地学子如何“破圈”?
黄宝萱

黄宝萱:盼学校给予引导

“虽然说学校在培养我们的时候,确实考虑到我们要如何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市场中。但要面对真实的世界,我们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或如何与外界建立联系。在这方面,我希望学校能给我们一些引导。”

下期预告:

时尚院校坦言,平台太少,资源不足,学生难接轨现实市场。

相关新闻

制造业
时尚
时装
纺织品
黄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