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又有新动作了。这一次,被针对的不是其他贸易伙伴国,而是其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
特朗普政府当时向哈佛大学下达72小时的通牒:要么答应政府一系列针对国际留学生的监控与审查要求,要么将被禁止招收国际留学生。
截稿时,这72小时已过,而哈佛大学并不买账。
反犹声浪蔓延校园
从事情的混乱程度来看,许多人或许觉得这只是特朗普又一个疯狂举动。但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回到2023年10月前后开始,或许能看到另一面。
没错,事情的起点是以巴武装冲突的爆发。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以色列最坚定的战略盟友。
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你可以在私人层面不喜欢犹太人,但若在美国境内公开传播反犹太主义思想,那就是在触碰美国的逆鳞。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这一点都一样毫不妥协。翻查白宫官网上的相关声明就可见一斑。
自2023年10月以来,这类被白宫视为“危险”的言论和抗议活动在美国大学校园内蔓延开来,影响之广泛已严重到需要校方介入。
若从美国政府或大学主要捐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很简单:所有涉及反犹太主义的言论必须受到严惩。
期间不乏企业与教授公开表态,称不会、也不应该聘用任何参与这些抗议活动的学生。
当然,这些企业大佬说得轻松,毕竟,真正需要面对抗议声浪的,是大学校方。对学校而言,他们两边都不想得罪:一边是政治与金主压力,另一边是学生与学术自由。
新“道德批斗”不容灰色
但问题就在于,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型“道德批斗”文化,让所有议题都变成非黑即白,容不下中间地带。
你不是我这一方的,就一定是敌人。哪怕你是哈佛大学校长,也没有豁免权。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美国政治光谱两端的选民群体,其核心差异之一便是受教育程度。
对较保守的右派而言,左派就是一群坐在冷气房里、遥控全局、却光说不练的“嘴炮”精英。而哈佛大学,正是孕育左派精英的温床。
把特朗普送上台的,正是这群看不惯“左派作风”的保守选民。
这一次,特朗普把炮口对准哈佛大学。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场政治闹剧;但在他的选民心中,这是一场迎合基层情绪的“黄金八点档”大清算。再怎么了不起的哈佛大学,在“美国优先”的政治铁拳面前,也得低头。
然而,如果哈佛真的跪了,作为一所肩负培育未来精英使命的高等学府,它的风骨、它对学术自由与中立性的捍卫,也将随之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