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粽子和客家粽子都是三角形,颜色都是黑噜噜的。
报道| 吴梅珍
图| 本报资料室
恰是有缘。<美食>落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一个吃粽子,听故事的季节。
先说名字,为什么叫端午?
在大马,端午节是常听的说法。若在中国,端阳节、五日节、五月节、天中节、重午节、菖蒲节都是五月初五的别名。
根据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的说法,古汉语中,“端”字可引申为开头、初始的意思,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是指“初五”。古人通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五月为午月,“午”“五”同音,因此端午节又称“重五节”“重午节”。午日为“阳辰”,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是华人重要节庆之一。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南朝梁的吴均(45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通俗说法都是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纪念屈原的故事充满了人性中的唯美。就让我们一代代的将故事给传颂下去吧!
本地种类繁多
马来西亚有福建、广东、潮州、客家、海南、福建、兴化,不同籍贯人,大家都有相属于自己籍贯口味的粽子。
福建粽子:
主要都是三角形状。福建人的粽子一般只有两种,咸肉粽和碱水粽。碱水粽各大籍贯分别不大,咸肉粽才是福建人的代表。福建人的咸肉粽一定是以葱头油爆香食材(糯米、肥肉、栗子、香菇、蚝干),最大特色是要重晒油,黑色油亮。客家粽和福建粽在形式和颜色上都蛮相似的。

M公馆出名的香港鹅肝肠黄金粽(形状似枕头)。
广东粽:
第一次接触到尖角或者三角形以外的粽子是在“粤菜餐厅”或者是俗称的广东粽。广东人的粽子一颗可以净重300克或者1公斤重的裹蒸粽也有之,可以说是粽子中的巨无霸。
广东人的喜爱都偏清淡,粽子也是清清白白的,裹粽的米没有炒过,吃的都是糯米原香。生活富裕后,裹蒸粽的内容也富贵起来了,鲍鱼、鹅肝肠、瑶柱都往粽子里放。若你问我城中哪一家的裹蒸粽令人回味,推荐M公馆推出的“香港鹅肝肠黄金粽”。
裹蒸粽之外,广式另一款特式粽子就叫“枕头粽”,形式枕头而得名。

娘惹粽中藏了很多“南洋基因”,譬如顶上那一片斑兰叶、肉里的冬瓜糖,有些还有椰糖、胡荽子,后来延伸出叁峇、辣版的娘惹粽。蝶豆花的蓝是胎记。
娘惹粽:
大马人专属的粽子一定非“娘惹粽”莫属。应该没有任何一个族群的粽子比“娘惹粽”还要风骚了。粽子给人的印象不是黑,就是白,只有娘惹粽是蓝紫色,蝶豆花的专属色调。娘惹粽中的“香料”如胡荽籽、姜末的调味,还有带甜的冬瓜糖。后来有人觉得娘惹粽应该也可以“辣”起来。于是一些人就在粽子里混进了叁峇。基本上是一打开就没有人不认得它是娘惹的专属。

印象中潮州老二的“双烹粽”红豆沙是藏在粽中央的。
潮州粽:
最具代表性的叫“双烹粽”。双烹就是甜咸两种口味融于一粽的意思。潮州人为了让甜咸产生共鸣用猪网油包实红豆沙,此工序除了让红豆沙聚集于一处,猪网油的油香在烹煮过程混入红豆沙中,成了“甜咸”对话的协调者。城中要找吃,推荐潮州老二。在适耕庄记者也找到潮州村两家依然在做传统的双烹粽。有机会到适耕庄问一下即可。

适耕庄住家潮家村“双烹粽”,打开粽叶就见到红豆沙曝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