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民政党党庆,竟然没办记者会。一众记者活动结束后,半圆围住党主席刘华才。
当中一名穿短裤的还和刘华才勾肩搭背,显然关系不一般。话锋一转,直问:“栋强的Milo罐筹得怎样了?”
刘华才表示民政已经申请展缓执行,数字也已出炉,交由署理主席胡栋强团队宣布。
几天后,槟州民政揭晓答案:20万来自群众捐款,另外30万,则由若干“热心人士”慷慨解囊,合共50万。胡栋强得以申请暂缓执行,不必公开道歉,上诉之路继续。
表面上,这是一次漂亮的民间动员,Milo罐最终凑足,胡栋强暂时不用低头,民政士气稍振。但细节藏在罐底,这50万怎么来的,其实也映照出民政如今的真实处境。
先说那20万群众捐款。对一个边缘政党来说,是不错的成绩,说明胡栋强确实还有人缘。然而,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筹款,最终只换来20万,“死忠”撑到这边,动员力就到顶了。
别忘了,民政自己号称有30万党员,一人捐5令吉就是150万令吉。如今筹不到三分之一,换句话说,民政这艘烂船,就只剩三分钉了。
至于另外那30万“热心人士”的垫款,当然值得感谢。只是这笔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更像是人情债。日后要还的,可能不是钱,而是承诺。是企业?是友党?我们不知道,民政也没讲。
据说筹款行动仍在继续。也就是说,这垫款还不是“白给”,而是一场延后清偿的义气投资。
最微妙的是,从头到尾都是槟城民政在领头,其他州属也只是象征性响应。Milo罐这回能装满,靠的是栋强个人形象、地方组织余温和几位天降财神。但这能支撑到下一届大选吗?
民政如今深挂在国盟战车上,沾土团的光,也背着伊党的包袱。华人票基本隔绝,马来票又随时被原厂伊党收割。安全区当然是伊土两党自己上阵。
民政这艘只剩三分钉的烂船,下届大选能否成功靠岸,全看船长刘华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