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独家】中介样样包大喊吃不消 中资置产热需专业规范

- 文 +
房地产
(取自freepik)

独家报道:陈美玲、林子强

(吉隆坡29日讯)马中互免签证政策落实以来,中国访马人数明显增加,国内房产市场也迎来一波中国买家置产热潮,但一片好景中不乏隐忧,必须尽早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大好商机背后,本地房产中介呼吁,面对跨文化购房需求,应建立更专业、清晰的接待机制,以免双方产生误解或期望落差。

近日,一名本地房产代理在社交平台分享接待中国客户的经验,指部分买家因不熟悉本地市场运作,可能会将原有的购房习惯带入大马,导致中介需承担超出一般服务范围的工作,如安排接送、翻译、饮食接待,甚至教育咨询等,令部分业者直言“吃不消”,感叹被当成了“全包旅游导览”。

这番贴文引发行业内热议,不少房产代理表示也曾遇到类似情况。有人坦言,在未签订正式协议前,陪同客户看房多次,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最终无疾而终,甚至被“已读不回”,令人感到挫败。

“我们尊重每一位客户,也欢迎国际买家,但希望能透过更专业的机制,让双方都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另一名资深中介强调,近年来跨国置业日趋频繁,产业中介应更重视签署《委托协议》,清楚列明服务范围、时间与费用,以维护行业专业性。

中国买家市场潜力庞大

中介可转型当专业顾问

部分中介指出,中国买家群体庞大且多元,部分客户确实具备高消费与长期投资潜力,因此“标签化批评”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应加强中介培训与中外沟通能力,建立诚信、透明的服务关系。

“许多买家在马来西亚置产是基于长期考量,对本地生活、教育、医疗等也抱有兴趣。中介若能从协助者转型为专业顾问,市场潜力仍然很大。”

打造双赢模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中马人流互动日增,本地房产业者应与时俱进,提升跨文化接待素养,并在尊重专业的前提下,打造双赢模式。

“这个市场值得我们认真经营,但也必须有边界、有规范,才能走得远、做得稳。”
 

马来西亚房地产中介师协会(MIEA)前任总会长曾爱珍

曾爱珍

MIEA:勿伤行业形象

中介不宜社媒批判

马来西亚房地产中介师协会(MIEA)前任总会长曾爱珍表示,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在一些渴望促成国际交易的房地产中介之中越来越常见。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整个行业的普遍标准,许多中介为了维持服务质量,使工作可持续性,已开始设立更清晰的服务界限与客户预期。”

她是针对有房地产中介在社交媒体表达对某些中国潜在买家“只看不买”,还要求“贵宾式服务”,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这么回应。

然而,她说,在社交媒体公开表达不满,可能会损害中介的信誉,并影响整个行业的专业形象。

“更好的做法是保持专业态度,同时建立内部支持系统,如同行群组、导师制度,让中介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抒发情绪,并寻求建议。”

寻求第三方供应商

“挫败感往往源自不切实际的期望,因此,从一开始就判断每个询问的诚意显得格外重要。别对所有机会一味照单全收,反而应花时间谨慎筛选潜在客户。”

客户出海投资,自然会依赖当地专业人士作为联络窗口。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人期望获得更高水平的协助,是可以理解。同时,大马一些中介为了取悦或争取客户,而提供过度的接待服务,可能无意中加深了这种期望。

她指出,更好的长期策略是,与值得信赖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合作,例如交通、搬迁、教育或“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MM2H)计划顾问。

这样的安排不仅让中介专注于本身的核心职责,也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协助,不仅提升整体专业度,也有助于明确服务边界,建立更健全的责任机制。

MIEA槟城分会主席龙仕杰

龙仕杰

载客  接送机

习以为常服务

MIEA槟城分会主席龙仕杰亦有留意到近期社交媒体上有关中国买家的讨论,但他无从辨识内容真假。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这类情况在槟城并不常见。大多数客户在联络我们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投资意愿,并会做足功课,经过详细了解后,才作出购房的决定。”

他指出,任何地区都可能遇到“只看不买”的客户,这并非特定族群的问题。

“发帖的人或许是遇到不顺利的个案,在网络上发泄情绪。其实房地产中介本就是服务行业,载客户、接送机,是一种服务,我已习以为常。而且我们不可以收取服务费,只有成交了才抽取佣金。”

勿一刀切标签中国买家

“不应以偏概全,更不该将少数个案放大,变成对整个群体的标签。”

这波“中介控诉潮”引来其他中国买家的不同声音。

一位中国网民呼吁外界,不应对中国购屋者一概而论。

他指出,自己旅居海外多年,身边许多中国朋友在海外置业时也都秉持尊重与礼貌,从未出现过夸张行为。

针对部分中介提及的“过度服务”问题,她也提出质疑:“中介是否在未建立清晰服务协议前,已自愿投入时间与招待?若是出于成交意愿主动招待,未能达成交易后才感到不平,是否也应反思服务模式与沟通方式?”

她进一步强调,国际惯例通常是“先看房、成交后付佣”,对部分中介期望“先签委托协议”的做法,部分买家或许尚不习惯,也建议业者在初期接洽时耐心说明。

“只要中介明确说明合作条款,若有疑虑,大可以选择不接此类客户,彼此尊重即可。”

若双方能在初步洽谈阶段就厘清角色、服务内容与费用机制,建立起透明且对等的合作关系,将有助于减少误解,提升整体交易体验。

中介:少数个案非普遍现象

尽管偶有房产中介吐露“服务过度”的心声,但记者实际采访多位本地房仲后发现,这类情况并不普遍,更多业者认为应理性看待,并强调合作过程中仍以专业沟通与信任为主。

房产中介Yanny向《南洋商报》表示:“我们团队目前没有遇到这种要求吃饭喝酒的客户,反而更常碰上声称要以虚拟货币支付房款的不实个案。”

她补充,中国客户的确有所增加,但真正带来挑战的,并非所谓“不付费服务”,而是试图绕过正规程序,进行可疑交易的行为,例如涉及加密货币或洗钱风险。”

“只看不买”客户近年少见

另一名房产代理Calvin也说:“我和我的团队都没有遇到这类要求请客送礼的中国客户。但有听说一两个特别的个案,但不是普遍现象。”

一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中介透露,他主要在柔佛开展业务,过去确实曾遇过“只看不买”的客户,但这类情况近年已相对少见。

“我十多年前曾动用两辆巴士载客户参观新山各区,连新柔长堤也去了,讲解不同房产项目,感觉自己更像导游。”

他说,有些人只是来索取资料,之后便音讯全无。如今他凡遇不愿明确表明资金来源、企业背景,甚至连公司名称都不提供的客户,都会委婉拒绝。

他强调,真正具备实力的投资者往往目标清晰,表达具体,并且重视与本地中介的专业合作。他们关心的是,基础设施、物流系统、上下游产业链与员工宿舍等具体问题。

“了解客户背景很关键,尤其新手中介别抱有一步登天的幻想。”

相关新闻

签证
房地产
中资
中介
置产
中国买家
曾爱珍
龙仕杰
专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