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90后I人读庄子 心态乐观兼养身

- 文 +
陈国念 庄子
陈国念以庄子的处事态度来对抗现代大环境下的压力。

报道|aNGie

摄影|受访者提供

现代社会节奏快速,职场上很多人都为着业绩和升迁问题或是否会被取代而焦虑。生活被工作填满,但精神却愈显空虚。面对庞大的职场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尤其在资讯爆炸、竞争剧烈的时代,不少人感到内耗严重,身心俱疲,甚至衍生出心理问题。

在这个充满无力感的现实中,一名年轻人陈国念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庄子)的思维和学说,找到了一种在动荡中保有内在安宁的处世方法。

你认识庄周吗?又是否看过《庄子》?相信许多人对庄子并不熟悉,顶多只听过“庄周梦蝶”、“庖丁解牛”、“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些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尤其是年轻人,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一号人物。

本地一名年轻人,二十多岁起即研读庄子。90后的I人读庄子,启发现代人如何借鉴庄子的思维来减少内耗。更重要是不被时下大环境所影响而衍生心理病。

和庄子的缘起

陈国念是新山一名中医师,现年30岁。为何这名年轻人会钟情于两千年前一位古代人的学说?原来他是独中生,毕业于宽柔中学。在强调尊师重道、儒家思想以及推崇古代圣贤人物的环境成长,使他对古人的智慧深感兴趣。

他最初接触是老子的《道德经》,因为它够简短而且朗朗上口。读完《道德经》就去读《庄子》, 但却读不进,由于字数和篇章太多,加上当时的他还年轻,人生历练不足,很难进入庄子的世界。直至近几年才开始有深入接触。

陈国念回述当年的经历:“我由于面对一些问题,内心感到矛盾与困惑,精神也很低迷,想要寻求答案。对年轻人来说,的确很容易因一些事情难以解决而造成心理问题。其实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往往和哲学思想只是一线之差。它存在一个内在世界,只看你是否能换个角度去看待。而庄子的思想,正好解开我许多的执念。”

他无意中在YouTube上看到有人讲解庄子,即被深深吸引。越看越觉得庄子的“无为”思想与洒脱态度,正是自己需要的精神指引。

“人如果无法诠释一些矛盾、无法接受现实的不如意,就容易陷入抑郁、焦虑甚至精神病。有人靠宗教排解,我则从庄子的世界找到了出路。”

庄子
当世人都在追求荣华富贵时,庄子却觉得这些都是没办法长久。人活着不该被世俗物质所束缚,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网络图)

庄子不愿入官场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其代表作《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分内篇、外篇、杂篇,共33篇,总数约6万多字。据说仅内篇为庄子亲笔,其余由弟子与后人补写。

庄子曾任宋国漆园吏(管理漆树的小官),后来楚王想请他当宰相,结果庄子拒绝了,他还如此打比喻:“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后包着锦缎被供奉在庙堂上。但如果问那只乌龟,愿意死了摆在庙堂还是宁可活着在泥塘?我想,乌龟一定宁可在泥塘里自在地活着!”

庄子不愿进入官场,因为他明白一旦进入体制就会身不由己。

陈国念解说:“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喜欢自由而不想被约束。就好比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些哲学家,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当世人都在追求荣华富贵时,他却觉得这些都是没办法长久。人活着不该被世俗物质所束缚,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生死”态度豁达

在庄子的思想中,对“生死”的态度尤为豁达深刻。他不忌讳死亡,反而视其为一种自然转换的过程。

陈国念说:“庄子影响我最深就是他的生死观。很多人害怕死亡,因为不知死后的世界如何。庄子认为生跟死就是两个状态的转换而已。像我们常说:活着就是有一口阳气,死了变成鬼就只有阴气。这个阴跟阳,就是从一种状态转换去另一种状态吧了!

“他的生死观也把我们的思维带到另一层面。许多人活着总觉得世上存在很多不公不义,认为这样的世界还不如不要来更好!如果没有‘另一个’世界(或说没有另一个状态),活着就很没有意义。但庄子的生死观就告诉你,活着和死去就好像从一场梦醒来而已。就好比庄周梦蝶的故事,也许是庄周梦到蝴蝶,也可以是蝴蝶梦到庄周,因此何必去介怀?”

彻底放下“永恒”

庄子的另一则典故“鼓盆而歌”也极富启发性。他的妻子去世后,庄子没有哭泣,反而敲着盆子唱歌。好友惠子前来吊唁,惊讶于他的“冷血”,庄子却解释:起初我也悲伤,后来一想,她生前从无到有,有了形体,有了生命,现在不过是顺着自然变化又回归虚无。生死不过是自然的过程。况且我活着时觉得快乐,又怎么知道死了不是更快乐?

这种超然的生死观不是冷漠,而是彻底放下了对“永恒”、“控制”的执念。

陈国念说:“庄子既看淡生命,也看重生命。”他引用《庄子》中讲述一名身形畸形的人反而因德行受人尊敬的故事,指出现代社会对外貌与能力的标准往往狭隘,而庄子早已提出,人不该以‘有用无用’或‘正常不正常’来衡量生命的价值。”

重新理解“差异”意义

近20年,越来越多儿童被确诊为自闭症或过动症,许多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未来,有些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而陷入了深深自责。

在西方,越来越多父母认识到孩子的这种情况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先天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特定的标准,但却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卓越突出的成绩!

陈国念说:“历代许多伟人也有这些先天差异的例子,比如爱因斯坦患有阅读障碍,埃隆马斯克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等等。在现代也有一个很励志的人物Nick Vujicic,他没有手没有脚,但他却没有因为身体不健全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反而活得更精彩。”

庄子的思维让人重新理解“差异”的意义,也鼓励每个人接纳自身本质。

陈国念 庄子
年纪轻轻的陈国念对《庄子》学说非常信服。

“无用之用”职场警醒

庄子的“无用之用”在当代职场中尤其有警醒意义。他曾讲述一棵千年老树因“无用”而免于被砍伐,最终反而得以长寿。现代人则常因过于“有用”被上司不断压榨,加班超时,健康崩溃。

“有时候,不必太有用,反而活得更好更自在。”

他将这种思想延伸到当今“躺平”文化的言论上。

“庄子不追求名利又不当官,对国家一点贡献也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他也许是一个消极主义者。但他其实是要扳倒及破解一些封建社会的制度。在古代只要身为男人就应该去读书考取功名,然后当官为国家贡献。但他以身表达的是:这不是绝对的!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

追名利累死自己

陈国念最钦佩庄子在于对方是崇尚自然的和平主义者,生活简简单单就足够。纵然在现代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忙着追求名利,有了还要有更多,最后才发现永远不可能达到目标,只会累死自己!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人为名利奔波,庄子的简单、自然反而是一种深层抗争。

“人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和人攀比、为世俗而活。”

以庄子思维应对困境

在职场焦虑日益蔓延的时代,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狭窄,许多人认为只有有钱、有权、成名才算有价值。但庄子提出另一种可能——成功是活得舒服、平衡、有自我感。

“你不必很有钱才算成功。只要你觉得生活平衡、内心安定,那就是另一种成功。”

AI时代的到来也带来大量职场焦虑,失业、转型、被取代成为现实威胁。但陈国念认为,庄子的思想能给予人心理上良好感觉。

“你可以选择焦虑,也可以选择看淡。你不必怕被淘汰,赚少一点没关系,只要活着自在就够了。”

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皆顺其自然,成败皆因缘际会。面对现实中的困境或无可奈何时,与其焦虑,不如转换视角。

不必总觉得会被淘汰

“其实这和哲学相似,就是看你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会被淘汰,那么你可能就会养成心理病甚或去寻短见。反之,虽然跟不上这个时代,但也只是少赚一些,可以好好享受生活,顺应自然。庄子的学说是劝人不至于陷入不必要的忧郁中,以不同的思想来缓和胶着的状态。

“我们不必畏惧死亡,但却要好好去过你的人生。当生命遇到困境以及无可奈何的事情时,可以换个方式去看待;我们无法掌控一切,但可以调整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放下执念活得健康

庄子曾在他的《养生主》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即是说: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与欲望却无穷无尽。若一味追求不知停止,就会精疲力尽。

这也正是庄子“养生”观的核心:不盲目追求、不过度紧张,要适度节制,顺应自然。

一点状况就极度焦虑

“很多人对健康很执着,身体出一点状况就极度焦虑,结果心理压力反而使身体更差。我见过末期癌症病人放弃治疗,反而选择快乐生活,最后竟然慢慢康复。庄子早就指出,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健康。

“在现代这个充满诱惑与压力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庄子的智慧:不要盲目贪多,应该顺其自然有所取舍,也要懂得适可而止。贪求太多,累死的是自己;放下执念才能活得健康。”

最爱语录:至人之用心若镜

陈国念最爱的语录:《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真正通达的人,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不主动迎合,也不刻意拒绝,来什么就反映什么,走了也不留恋。正因为能顺其自然、不夹杂私心,所以不会被外界扰乱,也不会被伤害。)”

这句话体现了庄子主张的一种“顺其自然、不执着于外物”的生活态度,也就是一种自由洒脱、不被世事牵绊的“逍遥”境界。


相关新闻

阅读
庄子
养身
陈国念
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