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促销,不下单。”这句消费习惯几乎成了国内电商平台的真实写照。
每个月的双位数促销(3月3日、4月4日、5月5日)已成常态,“超级品牌日”、“全场免运”、“发薪日促销”,轮番轰炸,换来的却是一个残酷现实,促销并换不来长期的忠诚;没有优惠,就没人愿意买,简而言之:促销了个寂寞。
过去消费者讲究“品牌”,现在讲究“折扣”。原价不过是参考价,大家心知肚明,特别是不急着用的物品,等打折再买,反正到时一定会有折扣。这不只是消费心理的问题,更是电商品牌定价权正在流失的警讯。
大马电商近几年迅猛发展,虾皮(Shopee)、Lazada、TikTok商店三分天下,但也带来一种转变,品牌商逐渐失去价格主导权,价格越压越低,利润空间被一层层挤压,成了平台的战术工具,而非真正的商业主导者,被平台牵着鼻子走。
许多品牌为了“流量”,被迫参加各种补贴与活动(Campaign)。一旦缺席促销,流量即暴跌。一些品牌甚至不得不自掏腰包降价,只为保住一点曝光,看似销量冲高了,实则品牌正在慢性失血,定价权一步步在失去中。
勿烧钱换人气
消费者本已价格敏感,在高通货膨胀、币值疲弱的大环境下,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顾客习惯比较、等优惠、用优惠券、开多个账号抢折扣。品牌是否优质、产品是否耐用,已经不是首要考量。
这导致用户可以为了10令吉的优惠,毫无忠诚地跳槽。今天和你下单,明天买的就是对手的商品。
这就是实况,电商品牌花长时间累积的口碑,随时敌不过直播间一句“限时买一送一”。这种消费心态的变化,短期看是“流量的胜利”,长期却是品牌价值的瓦解!
要打破恶性循环,品牌不能再全盘依赖平台“烧钱换人气”。首先,必须重新定义“价值”,而非一味比价格。哪怕是线上销售,也要讲究产品差异化、服务素质,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价格战。
其次,品牌应加快布局“私域流量”建设,例如通过私下群组、WhatsApp商务等方式,把客户留在自己的渠道,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真正的顾客关系,不应靠打折维系,而是靠信任和价值连接。
守住品牌灵魂
最后,政策层面也应获得提升,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0%以上,若长期陷入“卖便宜”心态,只会削弱本地品牌的竞争力。政府可通过推动品牌发展等方式,保护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促销可以是一种手段,但不能成为品牌的全部。若消费者只记得你“有折扣”,而不是你“有价值”,那么你已经丢掉了最宝贵的定价权。
电商品牌要在促销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更要在平台红海中守住品牌的灵魂,一旦把定价权丢失,连讲故事的资格都不再属于你!
(完结篇预告:折扣可以是“入口”,但品牌才是“出口”,品牌人“勇敢不促销”的一刻,或许才是品牌建立价值的起点。)
相关新闻: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