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建立善职场 利润和良心不曾对立

- 文 +
姚仁禄 林天来(南洋商报)

姚仁禄(左)和林天来指出,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善”,这与做生意讲究“狠”没有冲突!

(南洋商报)

报道|李欣怡

摄影|叶添益

善是本能还是选择?“善”是人类的本性吗?在充满变动与竞争的商业环境中,当影响到自身利益时,“善”是否仍有生存的空间?两位深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透过自身经验探讨“善”,如何在、决策、组织文化中,发挥作用。

是台湾知名建筑设计师,长期以多元视角投入社会发展与文化倡议;则从一名仓库管理员一路晋升为台湾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的总经理与社长。两人皆经历的剧烈成长与多重挑战,管理过庞大业务、带领团队走过风浪。

而支撑这一切的关键,是“以善为本的管理之道”。

“善管理”听起来很虚渺?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目标吗?其实没这么复杂。善是人类的本性,但在现实中需通过学习与制度内化,才能实践其价值。

认为,“善”不只是口号,而是无数次选择的累积,是一种可以制度化的企业能力。相信,唯有将“利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永续发展。只有坚持价值导向,企业才能找到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走得长远。

善,不只是理念,更是管理的根。

“利他为本”驱动

姚天禄则表示:“‘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你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心里自然会升起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帮他一把?这就是善的起点。但问题是,我们也同时具备‘贪’的欲望。你可能一开始想把面包分给别人,转念却担心自己会饿肚子,于是退缩了。这样的纠结很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善’不再只是天性,而是一种需要被学习与培养的能力。”

对他来说,善是一种可以在管理中落实的行动力,是一种“利他为本”的驱动。它需要来自人内在的同理心与合作精神,也仰赖教育与环境的长期薰陶,才能真正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我也认为,企业家应将关怀与责任,转化为经营能力。”

所谓关怀,不只是同仁福利、客户服务,而是扩及投资者、合作伙伴,甚至环境与社会。当企业把这些社会责任视为核心能力,并制度化地落实,比如在每次新产品导入前进行“责任评估”,或在年度绩效中加入“关怀指标”,就能把口号变成实际竞争力。

后天的选择

则认为,很多人从宗教角度来谈善,比如佛家讲因果与前世今生,有些人天生聪明、有些人天生乐于助人,“但我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后天的选择’。”

因为,善良不是偶然,而是一种不断重复的选择。

“我常说,人生有3个关键选择会改变命运:你读什么书、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你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你怎么定义那份工作,会反过来塑造你的生命状态。对我而言,善良应该是企业家、管理者,甚至每个人的核心DNA。”

做生意:快 稳 准
 

在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工作多年,40岁担任总经理,后来出任社长。天下文化至今出版逾4000本书,每一页、每一章,他都希望为读者带来启发与教育、疗愈与陪伴,无论是成人读物、杂志报道,或是给小朋友的《未来少年》、《小天下》。

“我们都严谨的对待每一篇文字、每一幅插图。我始终相信:你写下的每一个字、所拍的每张照片、下的每个标题,都应该是对这个社会有帮助的开始。好内容会被真正懂得欣赏的人看见与珍惜。”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相信,善良,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坚持。

狠与善能并存?

但做生意讲究的是盈与亏,这种只耍狠的方式与善能并存吗?

表示:“我不太相信‘做生意一定要狠’这句话。我经常跟我的同仁分享3个字:快、稳、准。不是狠,是稳。”

他说,在商场上,你必须要稳得住。因为你时常会遇到外在环境的动荡,比如最近的关税政策,整个市场一片惊慌。在这种时候,你不能乱、不能浮动,更不能狠。你必须稳住自己,稳住你的团队。稳代表你的心要静,心静了,就能看得清楚,看得清楚,就能找到方向与解法。

“所以,是快:行动效率要高,稳:内心沉着不躁,准:决策精准,而不是一味地狠。你若狠了一次,可能会开始习惯这种手段;久而久之,狠就变成你做事的常态,而别人也会用‘狠’来对待你。”

他始终坚信,利润和良心并非对立的拉锯战,反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心,指的是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当成本只追求压低,而牺牲品质与安全,就是“没有良心”。

或许有人会问,良心如何带来更多的利润?笑说:“很简单,若以良心铸造‘产品或服务标准’,再靠‘创新’超越‘客户期待’,就能提升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这其实是一种‘用心+创新’的双重驱动。”

赚多赚少是短视

就反问记者:“你可能会预期我给的是一种‘模范答案’:我们很善良,也能赚钱,不需要狠。但这不是我的标准答案。”

他以一位掌权者来比喻,如果总是以自己国家优先为出发点,频频对其他国家施压、加征关税,只顾自身利益,久而久之,他将会失去朋友与盟友。不仅伤害国际合作,也可能导致更多人失业,让贫富差距更加扩大。

“我真心的体悟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利害关系人的平衡’。做生意不能是‘我要赚得多,所以你就赚得少’的零和思维,那样的成功只是短期的。天底下没有长久的生意,是靠着让别人吃亏换来的。”

生意要创造双赢,你必须提供够好的产品、够好的服务,才能与顾客形成长久信任,让生意持续发展。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把顾客的利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心里。不是只是写在愿景里,而是真正放在你的思考核心里。唯有利他,你才会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而你赚的钱,是这一切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唯一的目的。

姚仁禄 林天来(南洋商报)

姚天禄(前者)与林天来一同探讨了“善”如何在职场、决策、组织文化中发挥作用。

(南洋商报)

Q问  A答
 问:“善”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
 姚:我23岁创办第一间设计公司“大仁室内计划”,服务范围从办公空间、住宅,到医院与学校等公共设施。

设计一所学校,会接触到不同角色:学生、老师、教职员,需求各异,我常提醒团队:设计时不能只从美感出发,而是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细节。比如学生是每天在这里学习的人,设计必须让他觉得:“这是我喜欢来的地方”。教职员是维护学校正常运作的角色,若设施难以维修保养,工作就会变得更繁重。我们该思考:“怎么样让他们更轻松、更安心地工作?”每一个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就是“善”在设计管理中的体现。

林:我认为企业创立的初衷,其实就是“利益众生”。你邀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工作,目标是通过产品或服务去帮助别人。当你做出来的东西真能带来价值,消费者才会愿意接受,这就会产生善的循环、美的循环。

我常跟企业家朋友说,如果你手上掌握着资源与权力,那你就有责任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只做自己想做或对自己有利的事。当你没有去做你本该做的,尤其是在有能力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这其实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企业不是孤岛,它牵动着供应链上下游、众多利害关系人。

问:如何让“善”从理念变成真正推动组织的日常动力?

姚:我认为,善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融入到组织的每一个流程与机制里。企业家应将关怀与责任,转化为经营能力。所谓关怀,不只是同仁福利、客户服务,而是扩及投资者、合作伙伴,甚至环境与社会。当企业把这些社会责任视为核心能力,并制度化地落实,就能把口号变成实际竞争力。

企业领导要如何深化这样的价值呢?我认为,一个组织要有意识地营造“利他文化”与价值导向的评估机制,提醒每位同仁:做一件有善意的事,远比追逐一笔短期利润更能为团队带来长远的动能。这种价值不能只停留在口号,领导者更该以身作则,把“善”纳入KPI、OKR、奖励与升迁机制中,让这份天性得以在企业内持续强化与传承。

林: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一家很好的公司成长。从最初的仓库管理员一路做到总经理、社长、董事会成员,公司没有因为我不是海归或没有背景而设限,反而给了我很多机会。因为这样的文化,我也努力栽培了不少接班人,包括总经理和总编辑。所以真正的“善”,要落实在组织文化、用人原则与客户关系里。企业不是孤岛,它牵动着供应链上下游、众多利害关系人。最常被忽略的是“内部”。

首先,你必须善待的是自己的同仁。员工没被照顾好 ,就难以提供好的服务给消费者。唯有善待员工、善待顾客,企业才有可能走得长久、实现真正的永续。 我相信只要真心为社会创造价值,就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同行,这是一种“善”的价值观。

问:当业绩压力来袭时,“善”的原则是否会动摇?

姚:当业绩压力涌来,企业万万不能以短期利益为先,而是回到“善念·善行”的初衷,也就是用“利他”的环境,对待客户、投资者、同仁与合作伙伴,找到创新的圆满方法。因为若没有“善念·善行”的基础,再高的利润数字,也会只是昙花一现。唯有以善为根,成效才能常青。在实际做法上,建议企业可以定期检视财务与价值是否平衡,比如将每季绩效指标与S-ROI(社会回报)一起评估;当面对重大决策时,也可设立专责委员会,把关策略是否偏离了“善”的原则与初衷。如此,团队才能以“价值导向”为基础,找到“创新成效”,既不妥协市场成效,也不失初。

林:之前作为企业管理者,我每天都得面对营收与利润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媒体产业这样一个节奏快速、变化剧烈的环境中更是如此。身为决策者,我每天都在做“取与舍”,也就是短期与长期、有形与无形、理想与现实、内外与上下之间的平衡。业绩数字固然重要,但我始终相信:内容有力量,品牌有信念。这是我们走过业绩高低潮都不动摇的根本。

出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价值选择的考验。我常用一个框架来检视出版成果:成功的成功——书好又畅销;成功的失败——书好但不热卖;失败的成功——内容粗糙,却意外热卖;还有不曾成功的失败——书与销量都不理想。但不管哪一种,我在意的是一本书是否符合两个“I”,即“Inside”(内容深度)与“Impact”(社会影响力)这两个原则。

我常对同仁说,我们不是出最多书、赚最多钱的出版公司,但我们是有志向的出版公司,而且坚持只做对的事。哪怕在绩效压力之下,“善”的原则从不该被放下。

姚仁禄(南洋商报)

姚天禄

(南洋商报)

【访·谈·者·简·介】

多元身分
23岁创办专业设计公司“大仁室内计划/DAZA”,服务亚洲各地之跨国企业,后扩张为大仁集团。 

身兼知名建筑设计师、媒体人、作家等多元身分。28岁就当上台北市室内设计公会的理事长,曾担任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顾问、大爱电视总监、中央通讯社董事等,现任人文志业中心合心精进长。

 

 林天来(南洋商报)

林天来

(南洋商报)

服务出版界 

在台湾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服务逾30年,曾担任总经理、社长与董事会成员。在任期间,天下文化为的证严上人及星云大师出版了40多本书,以及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等具有影响力兼意义深远的书籍。现任人文志业中心同心圆办公室品牌长。

相关新闻

职场
慈济
姚仁禄
林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