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利拉认为今届Collectible Fair是收藏椅子的好时机,她购入了图中两张由法国设计师Pierre Castignola将白色Monobloc太阳椅解构重组的Copytopia系列;而图中间的则是新作Not a plastic chair, 2025,用上45公斤青铜以脱蜡法铸造而成。(Dawn Hung摄)
文:Dawn Hung
(整理自香港《明报》)
相较于传统艺术品与古董,设计收藏的历史虽然较短,但今日的设计收藏,其实正是明日的古董家具。这个领域虽新,却具备可观的投资潜力。面对全球经济转弱的局面,当代设计收藏家将如何选择投资方向?

加利拉的个人艺廊Galila’s P.O.C早前与MAD Brussels合作举办Matching Seats展览,展出25张椅子收藏,如Studio Kai Linke由monobloc太阳椅变形设计而成的粉紫色My Mirror Chair(前右),以及Jerszy Seymour以可降解聚酯接合木条而成的Workshop Chair(后右) ,均是有趣之作。(Kaatje Verschoren摄,MAD Brussels提供)
早前于比利时举办的当代设计收藏展The Collectible Fair中,笔者专访了两位当地具代表性的收藏家加利拉(Galila Barzilai-Hollander)和娜塔莉(Nathalie Guiot),不仅深入探讨设计收藏当下的走势,也了解她们如何在经济逆境中持续投资有道。

加利拉其中一个有趣的收藏主题是眼睛。“我已故丈夫曾经告诉我,我可以用嘴巴说谎,但永远不能用眼睛说谎。这番话成为我的收藏主题。”(Dawn Hung摄)
设计如氧气
加利拉趣怪收藏学
加利拉是比利时不可忽视的设计收藏家,其收藏风格可用“趣怪”来形容。她于2019年在布鲁塞尔Forest区创立个人收藏馆Galila’s P.O.C,取名自Passion(热情)、Obsession(迷恋)、Collection(收藏)三词,概括了她的收藏精神。
她回忆:“我的收藏旅程始于2004年,当时我丈夫突然去世。我56岁才开始接触当代艺术。在我们结婚的30年间,他是位古董收藏家,我的生活始终被古董包围。他总说当代艺术既无价值又缺乏美感,设计更是毫无品质可言。直到他离世后数月,我误打误撞参观纽约的The Armory Show,本以为是古董展,实为当代艺术展。入场不到20分钟,我便购入人生第一件收藏作品。那是一幅在纸上反覆写下1万1522次“Why?”的水墨画,深深触动她当时的心境。“那不只是艺术品,而是一种情感交流。”

加利拉另一喜欢的是于The Full Circle Collective展出、德国设计师Pablo Octavio的作品Lapis Lazuli,以青金石为灵感,看似石头,实则是将海绵仔细撕开造成粗糙石面后再上色的效果,产生视觉与质感上的冲突对比。(设计师提供)
85%藏品来自新秀之手
加利拉表示,她不喜欢用艺术或设计为藏品贴标签,更倾向称它们为“物件”。她只收藏非量产、具艺术感的作品,尤钟情于各种制作手法别出心裁的椅子。
“我的展馆像是一幅拼图,每件藏品都是一块拼图。你会看到蓝筹艺术家与学生作品并列展示,没有名气或地域的限制,和谐呈现我理想中的世界。”目前展馆内展出约600件作品,仅占其整体收藏的一小部分。与一般投资导向的收藏家不同,加利拉从未出售任何藏品。她以发掘潜力新星为首要目标,现有藏品中高达85%来自新锐创作者。
“有些学生的作品质素极高,甚至被博物馆借展。对我来说,收藏的唯一考量是作品未来的潜力。部分艺术家,我早期入手的作品,如今已价格翻倍,连我自己都买不起他们的新作了。”
她笑言自己是“收藏界的隐君子”,生活极为低调,宁愿购藏作品也不愿开名车。
“即使在当前经济不景的情况下,我仍会选择支持新兴艺术家,与其将资源投放于单一作品,我更倾向分散投资,支持多位新秀,也算是对设计界的一种回馈。”

不少人对生态素材的收藏价值抱怀疑态度,娜塔莉说∶“生态素材其实十分长寿,但亦要保养。不少当代设计师会将如何保养纳入设计过程。”(Dawn Hung摄)
娜塔莉收藏探索生活
设计与生态双重坚持
另一位备受瞩目的收藏家,是来自法国、现居布鲁塞尔的娜塔莉。她于2014年创立支持年轻创作者的Thalie Foundation,并于2024年底转型,推出艺廊计划Aleor Craft and Biodesign,专注收藏与展示以生态素材为核心的当代设计作品,致力于在收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平衡。
她早于2008年出版著作《Collectors,the VIP of the Art World》,专访多位收藏家,并因缘际会加入法国庞比度中心的现代与当代设计收藏委员会,由此开启以女性设计师作品为主的收藏旅程。

娜塔莉在2024年开设艺廊企划Aleor Craft and Biodesign,收藏和展示生态素材为本的当代设计收藏品,锐意在收藏与环保间取得平衡。图为企划的Collectible Fair展品,墙身正中画框内的是设计师Diana Scherer作品Hyper Rhizome #30,让植物自然生长成网状而成,捕捉自然有机美感。(Pierre Castignola摄)
讲求作品情感连结
Thalie Foundation致力呈现具社会关怀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尤以呼应环保与社会议题的创作为主,过去十年间于布鲁塞尔与亚尔举办多场展览。“我经常透过展览认识艺术家,也会购入或委托创作,因而自然转向设计收藏。”
娜塔莉表示,近年她专注于如海藻皮革、昆虫皮革、菌丝体等实验性生态材料设计品,以及Ettore Sottsass、Andrea Branzi、Enzo Mari等经典设计师的代表作。“这种新旧并蓄的收藏方式,不但加深我对设计与保养的理解,更让我预视未来的收藏趋势——从素材应用、设计思维,到设计学院的发展方向。”
她认为设计与艺术收藏本质相近,都讲求与作品间的情感连结与故事共鸣。但她也指出其中的差异:“设计收藏更像是我如何建构生活空间。设计品的材质会带来不同氛围与能量,比如石油制品或塑胶不太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更在意作品的生命周期与材料来源。”
她举例,曾在南非发现一幅社区制作的挂毡,利用人手回收的金属珠子制成,深深打动她的心。“透过收藏,我不断寻找能改善生活、造福社会、具流动性的设计作品;而艺术收藏则着重于作品的思想与感性,常带乌托邦色彩,但设计不能脱离现实,它要回应生活与社会问题。”

娜塔莉推介法国瓷器设计师Elisa Uberti的灯光作品Fontaine #2,其以喷泉为灵感,用上粗陶作灯身,能随风而动的羊毛幼绳作灯罩,带出女性化设计的温柔特质。(Form Editions提供)
环保新趋势
坚守环保理念的娜塔莉认为,设计收藏的未来趋势必然以生态素材为核心,有别于仰赖采矿经济的玻璃、不锈钢等传统材料。“与经济低迷相比,我更关注气候变迁,因此也更积极支持使用创新素材的设计师。
资助新锐设计
“我已踏入收藏的‘临界点’,与其一味扩充藏品数量,不如售出部分经典作品,资助新锐设计。经济低潮迫使我更谨慎选择收藏,注重精致与理念一致的作品,这与我一贯的收藏信仰相符。”

以生产环保菌丝皮革闻名的MycoWorks,最出名的是与Hermes合作,用上Sylvania素材制成的Victoria旅行袋。法国设计师Pauline Guerrier设计的半浮雕作品Bas Relief(图),则用上MycoWorks最新素材Reishi结合嵌拼工艺,以希腊神话中的护树精灵Hamadryades为图案灵感,贴合娜塔莉的环保取向。(Felix Speller摄、MycoWork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