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卷”风来袭,是好是坏?/陈悦芸

- 文 +
陈悦芸

最近很热门的课题,就是中企出海到东南亚,把“卷”风也带进这里,引起商界关注和批评,所以,大家觉得把中企引入马来西亚的人,是背叛者还是英雄?

其实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带中企需要受到讨论和批评?反而把欧美企业带进来就无任欢迎?难道中企不是属于外资引入吗?

当某些人的“蛋糕”被动到时,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就会带风向了。为什么欧美企业他们不反对?因为欧美企业通常只做高价位高科技产品,和多数本地企业不是同一个赛道。

但是多数的中企是凭借“效率”和“成本优势”为主要竞争能力,因此会影响到同一个赛道,但是效能和成本控制都比不上人的本地企业。

毛利都有30%

有趣的是,我问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制造业的:为什么你们要把利润降到那么薄?你们为什么不多赚一点?这样大家都好过。

意外的是他们都会答我,没有啊,我们的毛利都在30%以上,净利也有10%以上啊!

我们以为人家削价倾销,殊不知人家的损益表挺健康。其实中企在“效能”、“成本控制”、“极致化供应链”,真的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低价是因为高效加上成本优势,而不是一味靠削价求存。

可是,这些优势只能体现在中国,所以中国制造业确实可以打垮我们。只要中企出海到国外,他们就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调高价格了,尤其是餐饮业和服务业。因为在国外,中企也失去了人效这一环,还有成本优势,餐饮食材多数在这里采购,失去优势。所以,当中国餐饮出海,我们会发觉售价其实比在中国国内高,价格和本地餐饮持平,但是,他们在翻桌率控制、服务质量、门面装潢,行销和营销比本地餐饮强。

是福音非不好

把中企引入本地市场,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福音,因为选择多了,还能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以这个角度来看,是利于大众的英雄行为。

但是在本地的企业角度来衡量,很多本地企业家就跳出来反对了,埋怨中企抢了客户,占了市场,威胁他们的生存。可是,这些种种因素,归根究底还是本身的竞争力不足。我们一直都活在自己设下的局限里。

成功是应得的

疫情前,我就去中国上企业培训课了。中国企业家的拼搏精神,对企业的深入耕耘,才是今天他们纵横市场的原因。他们的成功,是应得的,每一份收获都来自于他们长期地付出。那时候,我开始邀约本地的企业家去中国学习,我希望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走向全世界。

马来西亚的企业极具发展世界市场的条件,我们有语言优势、地理位置、天然资源丰富,可是,走出国外的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有多少?

以如今的大趋势来看,其实中企急需出海避开关税问题,马来西亚是他们最优的考虑,我们的教育水平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我们的华人还保留许多华族传统,和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

如果要取得双赢的局面,中企与马企合资开新公司,去开拓欧美市场,绝对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中企引入他们的效能管理、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我们的国际沟通能力、地理优势赋能他们,会形成强大的护城河,提升双方的竞争力。

握刀手决定价值

刀,不会自己切菜或伤人——握刀的手决定它的价值。当中企带来压力,也带来转型契机时,我们是否该停止“背叛者/英雄”的无谓争论,转而思考:如何借他们的“卷”,练就我们的“强”?

你遇过最颠覆认知的中企服务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相关新闻

中国企业
陈悦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