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环境、社会与监管(ESG)被认为是跨国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专属议题,离中小企业相去甚远,但如今正成为中小企业不可忽视的战略方向。
从法规变化到客户需求,从融资到员工价值观,ESG已渐渐成为企业成长与韧性的核心议题。
若中小企业主还在犹豫该不该开始ESG之旅,可以参考安联银行《2025 ESG 2.0报告》。报告指大马中小企业对ESG的识别率在两年内从 14%跃升至 80%,反映出意识正在迅速觉醒,ESG正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
未来两年是关键
未来两年是关键窗口期,率先行动者将更有机会赢得跨国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及官联公司的合作青睐,建立“先行者”的信任优势。一旦ESG成为行业标准,机会窗口将逐渐缩小。再加上2026年即将对钢铁、铁和能源行业推行碳税政策,ESG的应用速度势必加快,届时才起步的企业将难以获得当前的资源支持和政策激励。
随着越来越多大型企业评估其供应链的Scope 3碳排放,ESG表现良好的中小企业更有机会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单,赢得长期合作。例如,本地生技公司 BioLoop利用黑水虻幼虫(BSFL)将棕油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饲料与有机肥,已处理逾 8000公吨废料,减排并创造就业。其创新模式兼顾环保与营收,成为中小企业践行ESG的双赢典范。
此外,ESG也带来多元化的新营收机会,例如绿色能源、节能解决方案、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再生资源回收等,都是中小企业可切入的高成长市场。根据安联银行报告,超过六成推行ESG的中小企业实现了营收增长,其中38%的企业更在实施 ESG后,收入增长超过50%。
不同行业可采纳的ESG实践行动指引:
食品与饮料:使用可降解包装、改善废水处理系统、采购本地原料、提升员工福利与健康、保障食品安全透明度。
农业:推动有机认证、采用黑水虻技术、农业废弃物转能、保障小农权益、强化农业社群培训。
制造业:更换LED照明、提升能效、推行ISO 14001、优化供应链透明度、强化劳工保障与职业安全。
服务业:推动本地就业、包容性招聘、与社区合作公益项目、引入碳排放审计、提升员工参与感与归属感。
国家银行于2025年升级“气候变化与原则分类法”(CCPT),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评估企业永续行为的方式。CCPT鼓励优先支持绿色与低碳项目,未来缺乏ESG基础的中小企业在融资申请中恐将被边缘化。不少中小企业仍将ESG视为额外成本,未看到其潜在回报。
然而,2023-2024年大马绿色回教债券市场已突破300亿令吉,虽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准备就绪,但仍有机会间接受益。像绿色能源、节能改造、废弃物管理等服务型企业,可作为大型回教债券项目的执行单位。国行与证券委员会亦正研究“微型回教债券”及集合式融资方案,以降低门槛、扩大中小企业参与度。
中小企业的实践路线:小步快跑
1. 评估与能力建设:
使用如UNGCMYB MyESG Hub等免费工具开展诊断,结合培训提升内部团队认知。
2. 优先低成本高成效措施:
如LED照明、能效改造、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
3. 重视透明与沟通:
建立基本数据机制,参考 SEDG、UN SDGs等框架对外披露,赢得客户与金融机构信任。
ESG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工具,中小企业如能尽早观测走势,就能以较低成本分阶实施,占先锋。此时此刻,放下“观望者”身分,就是中小企业启动永续进化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