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管速读】
整理|郑美励
心理学家指出,回馈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自身盲点,更能激励我们持续进步。
透过客观检视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我们可以适时调整方向,朝正确的道路前进。
然而,许多人担心自己的建议会被视为多管闲事、担心冒犯他人、害怕被误解,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心理学家强调,人们其实渴望获得回馈,主动寻求回馈的行为,更能促进彼此成长。但想要让人听了回馈又不感刺耳就有讲究。
给予回馈前,应先建立彼此信任的氛围,并掌握以下3大原则:
1.用“我”来代替“你”的沟通法:
在有话要说时以“我”为主词,表达自身感受与想法,例如将“你为什么总是迟到?”改为“我担心你常常迟到,会影响团队进度。”
平静地传达对方的行动、由此产生的影响和自己的感受,诱导对方理解和共鸣。听起来,攻击性没那么强,听的人也就比较不会感到十分反感或抗拒。
2.称赞具体的行为与努力
相较于笼统地称赞结果,具体指出对方的努力与付出,更能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比起“表现真好”这种称赞,具体指出对方用心做的行为、长期执行的成果等,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你这份报告的数据分析非常详尽,看得出你下了很多功夫。”
3.对方需要什么
回馈时要考虑对方想要什么,是“情绪回馈”还是“目的回馈”,根据对方需求,给予适当的回馈 。
当对方遭遇挫折时,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当对方寻求解决方案时,提供具体的建议,前提是要先辨别才能给对方相应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