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浅谈华中困境/林楷骏

- 文 +

1960年代,政府建议将华文中学改制为(SMJK,简称“”),不接受改制的则形成今天的60所

根据1961年教育法令,改制后的华文中学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教学媒介语从华文改为马来文,这也导致华文中学的“变质”。

尽管的校名仍保留中文和SMJK字眼,但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所有隶属教育部的中学统称国民中学(SMK),的名称不再受到政府承认,仅在行政上允许SMJK的使用。

此外,华社大量投资于华小和,导致的发展远远落后,仿佛成为“弃婴”。华社普遍认为得到政府资助,不需筹款,但实际上,教育部只负责教职员薪水和水电津贴。

根据理事会资料,教育部全权负责29所的水电费与公共设施费用,其他52所仅获得每月5000令吉的水电津贴,实为杯水车薪。

除了拨款问题,教育部近年来还委派不谙中文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职务。2019年,柔佛州教育局委派非华裔出任丰盛港培智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

学校

(取自Pixabay)

2020年,马六甲州教育局委派2名不懂中文的巫裔教师,分别担任马六甲圣母女子的第一副校长和第二副校长。此举也引发“温水煮青蛙”效应,以致华社以及理事会的担忧。

加快谙中文校长培训

笔者认为教育部必须明文规定高职需由谙中文的师资出任,同时加快谙中文的校长的培训(NPQEL),避免更多不谙中文的校长进入,逐渐削弱华文特色和文化传承。

华裔教师的缺失也是的一大隐忧。根据2020年数据,服务1-5年的华裔教师比例仅占22.17%,意味着华裔教师比例将逐年下降,这直接影响华文教育的持续性和学生对华文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师资不足的最大原因为师范大学所培训的华裔师资有限,导致教育部必须把非华裔教师引入,因此的华裔教师比例在2020年仅剩49.27%。

为缓解这一问题,教育部应提升华裔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改善薪资福利,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确保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

如今,面临政府拨款不足和缺乏华社援助和重视的双重困境,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考验,也是对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呼唤。

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因此笔者希望教育部能重视长久以来所面对的问题,以重振国民型华文中学,让重现昔日辉煌!

相关新闻

独中
国民型中学
华中
林楷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