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华青马来文欠佳急待提升/林楷骏

- 文 +

近年,Z时代(1995至2010出生)的华裔青年普遍水平不佳。尽管大多数华裔青年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成绩,但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明显不足。

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体系、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对马来西亚华裔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华小生选择就读独中,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开教学环境。这与学生在华小时期程度较为薄弱有关。

没有使用场景

尽管独中强调三语并重,但独中无法提供华裔青年使用的场景,也导致部分独中生仅在的书面成绩考获优等,但口语却陷入不流畅的窘境。

此外,由于华社崇尚“应试教育”,各大补习中心只教导UASA或SPM等考试需要的写作技巧,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应用。

何况,在华裔家庭和社区中,的使用场景极为有限。当孩子从小生活在以华语为主的环境中,即使在学校学会了基础表达,回家后也难以实践,导致语言能力逐渐退化。

华裔青年的能力不佳,与家长的态度密切相关。不少家长表示“学没用” ,认为其实用性不高,反而更重视华文和英文,因为这两种语言在全球化中更具竞争力。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孩子,使他们对也持负面态度。

中学生

部分华裔青年甚至以不懂为荣,认为说英文更“高尚”。然而,家长往往未能纠正这种错误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对的疏离感。最终,许多华裔青年连用沟通的基本能力都难以胜任,反映出家长对的疏忽。

种种抗拒的行为也引发了马来同胞的诟病。马来同胞普遍认为华裔身为大马公民,理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学习

马来同胞也强调,华裔应尊重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地位,并通过掌握更好地融入社会。

华裔青年对的抗拒也进一步加剧族群之间的隔阂,让“昌明大马”的理念难以实现,也导致族群之间的不信任,不经意间就触发各民族的敏感神经。

教部应调整教学方针

为了解决华裔青年程度低落的问题,教育部应调整教学方针,让华小的课注重日常交流能力的培养。

例如,开展更多口语练习、角色扮演活动或实地语言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华裔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实用的语言表达,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的兴趣。

与此同时,教育部应举办更多族群互动活动,让华裔青年有开口说的机会,提升的流畅度。交流活动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增强族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塑造更美好且更团结的马来西亚社会。

综上所述,华裔青年水平低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若此问题持续恶化,不仅会阻碍华裔青年与其他族群沟通与交流,还会影响我国国民团结。

在缺乏共同语言的情况下,各族群间的互信可能进一步削弱,导致误解和猜忌的增加,最终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呼吁人民与政府必须相互配合,以提升华裔青年的能力,突破舒适圈,加强族群之间的互动,营造和乐融融的社会,同时建立繁荣且团结的马来西亚!

相关新闻

马来文
华青
林楷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