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德国在中国市场战略调整/安邦智库

- 文 +
中国经济
(彭博社)

而言,在西方主要大国中,拓展对经贸关系的起步最早,投入最大,对华经贸合作最为深入,对华经贸依赖也最为深刻。

通过全面分析政府的相关文件和智库报告,(ANBOUND)研究人员发现,就政府和企业界看来,近年来中德-中欧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对抗性有所加强,经贸关系政治化的风险有所凸显。

同时,疫情期间几度的全国大封锁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运作形成了明显的扰乱效应。

此外,哈以冲突和红海危机又对到欧洲的海上供应链运作形成了明显的妨害效应。

两大思路调整

因此,必须对自身在亚洲的供应链(为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主要思路有两大块:第一,将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市场,而不再是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所有在华德企坚持在华生产,在华销售,一切活动面向在华市场;所有德企在华分部逐步走向独立经营和活动,一旦中德-中欧关系全面恶化,在华德企能够全面切断和本部的业务关联并转为完全独立活动实体。

第二,将高度集中在的产业-供应链,向周边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分散,形成“+1”的新布局,市场被逐步排除出德企的全球运作链条中。

德美更亲密

同时,对外经贸关系的深层次变化已经逐步凸显。客观比较来看,中德(欧)经济关联依然逊色于德(欧)美。官员和商界领袖经常表示,最大的伙伴,但2022年,中德商品和服务额为3484.5亿美元,比美德3941.5亿美元的额少了约10%。

中美和中欧在2023年都有所减弱,而美欧则有所增强。就的大型企业而言,无论是福士伟根汽车还是巴斯夫化工,其对华年度投资总额占其全年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约为1/3至1/4之间,这一比例纵然很客观,但也没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由于俄乌冲突,天然气供应的主要来源国转为美国,这也意味着在能源供应上,越发依赖美国。并且,伴随着创始人陈功提出的“密接生产模式”的推进和深化,甚至整个欧盟的经贸合作重心大致都会进一步向北美偏移,美国对德经济影响力会持续强化,德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会进一步超越中德。

今年上半年,对波兰的进出口总额也超过了对华总额。

+1

并且,正在坚定且积极地推进“+1”战略。近两年,不少业界人士均表示,印度和越南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暂时均难以完全替代的地位。但是,对两国的投资态势和投资态度同样很积极。

同时,借助欧盟的合作框架,在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加大了对关键金属矿藏开采和的合作力度。这些动向表明,产业-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绝对的,一直在积极努力地降低对的依赖,只是这需要时间。

再者,中德经济面的摩擦性同样在增加。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K)今年的报告认为,99%的新能源企业均得到了政府大量的补贴,这些构成了对-欧盟相关产业的严重冲击,使得欧洲企业在价格上无法竞争。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的经济正在趋于疲软,消费正在持续走弱,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不理想势必会影响到在华德企的盈利,而一旦在赚不到钱或者逐渐难以赚钱,很难想象德企会愿意继续深耕

(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新闻

中国
德国
贸易
安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