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在继续:儿童安宁疗护医生手记》(大将文化提供)
报道|颜汉霖
《孩在继续:儿童安宁疗护医生手记》,顾名思义,就是一名在儿童安宁疗护的医生所写的手记。而“儿童”和“安宁疗护”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样事情,为何却能够放在一起诉说呢?
从网络上可以找到,安宁疗护指的是,当病人面对威胁生命疾病时,针对病人以及家属的一种照顾模式,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并缓解病人对疾病的痛苦。
因此我也一直以为,所谓的安宁疗护,就是等病人到了临终阶段后,才会介入的疗护过程;也一直以为,一旦病人接受了安宁疗护,就不会再有积极的治疗,直到病人去世为止。
大马8万儿童需援助
作者李颉,本名李知展,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医学院,之后到英国专修儿童安宁疗护。他在马来西亚创办了儿童安宁疗护协会,目前除了是协会的会长外,也是现任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央医院的儿童安宁疗护专科顾问医生。
由李颉创办的儿童安宁疗护协会,目前总共有3间中心:
·吉隆坡
·砂拉越诗巫
·在雪兰莪巴生
安宁疗护的课题在马来西亚中文书籍题材少见,毕竟在华人传统的观念里,与死亡相关的议题,都会避免谈论。可是随着时代改变,今年初大将文化也出版了一本大体捐献者家属写作的书籍,这本《孩在继续》则是7月出版的新作。
讨论,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阅读了《孩在继续》,或许我们不知道马来西亚约有8万名0至19岁的儿童和少年需要儿童安宁疗护的专业支援。
爱莫能助哽咽流泪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李颉创办的儿童安宁疗护协会每年也只能照顾到当中的200名病患。至于其它,李颉也受莫能助!
因此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常在致辞中提到数字时,就会哽咽!
作者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的儿童和少年。因此其与团队才会努力四处从事课程培训、访问,甚至撰写相关文章,乃至于这本书的出版,都是为了让马来西亚的大众对儿童安宁疗护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李颉在全马创办了3所儿童安宁疗护协会。(大将文化提供)
对安宁疗护的误解
正如前面所提,许多人都误以为安宁疗护是在病人临终前才介入的疗护手段。
作者在书中特意提到,有读者通过脸书表达“能理解李颉在照顾这些儿童和家人的心情”,因她就是一名脑瘫孩子的母亲兼长期照护者,她也很感激李医生和他的团队对这些儿童的照顾。
但当李颉询及她的孩子是否有得到儿童安宁疗护时,这位母亲却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到临终的时刻,不需要这个疗护。由此可见,可能还有许多家属跟这位母亲一样,明明孩子需要,但却没有寻求儿童安宁疗护的协助。

支持安宁疗护,让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大将文化提供)
【先天性多囊肾病的姆都】
李颉曾遇过有病患家属误以为安宁疗护是“安乐死”。
病患姆都是一名患上严重先天性多囊肾病的1岁小孩,经常哭泣和呕吐,体重和身型都很小,也无法洗肾或换肾,因此才让儿童安宁疗护介入。但姆都的家长却误以为这是提供安乐死服务,后来经作者解释才清楚。
李颉也开了药方给他们,让姆都不再哭泣和呕吐,姆都在3个月后,才在家里平静地离开世界。谈到这个案例时,作者在书析有提到一件事情,“在姆都不再呕吐哭泣后,他的父母也不再因为这个问题天天吵架,家庭才恢复平静。”
由此可见安宁疗护不仅是针对病患,也是针对照顾病患的家属,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早产儿的宝儿】
安宁疗护不代表放弃照护,只是放弃不再有帮助的疗法。
宝儿是一位早产儿,在刚出生的前7个月,肺部功能一直低落,需要靠呼吸器才能生存,一旦脱离呼吸器血氧指数就会迅速滑落,加上院方评估宝儿的家庭不适合放置家庭呼吸辅助器,因此宝儿一直无法出院。但后来李颉与他的团队到宝儿家再次评估后,宝儿终于回到家里,并在使用家庭呼吸辅助器3个月后,就不需要再继续使用,并持续复建训练。
【患上恶性胶质瘤的沙拉】
沙拉则是另一位得到安宁疗护协助的小孩,她患有慢性颈髓低度恶性胶质瘤,过往一直有颈项痛、心跳与呼吸不规律,也因为疾病导致严重焦虑与自卑。她的家长也因为沙拉的病情感到焦虑和疲倦。但在李颉与团队的协助下,虽然沙拉依旧有病情反复的问题,作者也需要帮她调整医疗方式,但她依旧好好成长,也逐渐获得自信。
送走许多孩子
并非说安宁疗护可以帮助到所有的小孩。书中有更多无常的案例,李颉和团队也送走许多小孩。
书中就提及:
明光是一名15岁的少年,后来因为血癌的癌细胞扩散,导致他离开这个世界。但在他离去前,在作者的协助下,他离异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一起带着他到沙巴亚庇旅行。他人生最后的时光,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去。
作者在谈及明光的时候写道:“明光教会了我一件事: 当我们内心真正地接受被爱的感觉, 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充实温暖的生命, 同时也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
阿美娜曾来过世界
阿美娜则是一名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疾病的小孩,在怀孕时就被诊断出来,但因为母亲已经怀孕30周,于是妇产科医生建议母亲自然产下。但产下后,阿美娜的父母就没有来看过她,一开始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起。但她的父母并非因为无情才不见她,反而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在有了阿美娜的回忆后又失去她,会导致自己以后只能痛苦地活下去。
但李颉劝告他们说:“不是每个回忆都是痛苦的。她还活着的时候,如果错失了这段时光,你就没有机会给自己和她制造美丽回忆。她这一生的意义,就在这几天里面形成。”
于是阿美娜的家长来见她,并给予她阿美娜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希望她可以像闪亮的珍珠一样回到真主的身旁。他们也和阿美娜一起留下一张合照,然后第二天凌晨,阿美娜就在父母的陪同下,安静离去。

患有脑瘤的小Q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感到手脚麻痹和疼痛,也无法吞咽水和食物。但在作者团队的协助下,小Q插上鼻胃管,最后和自己家人好好度过。(大将文化提供)
家属心力交瘁
作者也会协助帮家属保留去世孩子的脚印,希望这些痕迹可以让家属能够继续走下去。
李颉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即使小孩离开,他们依旧能够成为家人继续走下去的希望。小Q就是其中一位离开的孩子。
力量转化为动力
书中写道:患有脑瘤的小Q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感到手脚麻痹和疼痛,也无法吞咽水和食物。但在作者团队的协助下,小Q插上鼻胃管,最后和自己家人好好度过。
“小Q的生命力会永远在每个爱他的人心里延续, 这一股力量,会把希望转化为家人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书中还有更多其它案例,即使只是阅读,都令人感到痛心和难过世事的无常。
作者与团队成员们却需要每天面对这些病患的离去,实在令人无法不佩服。
使命是减少病人痛苦
书中提到,因为无法挽救这些孩子的性命,导致医生们感到内疚,但李颉劝告他的同侪,“不要因为无法治愈病童而感到内疚,医生最大的使命是减少病人的痛苦”,想必,这也是支撑作者继续努力下去的动机与信念。
还有一些病患则是需要长期照顾,导致家属在照顾的过程慢慢累积庞大的压力,有些时候甚至连自己的健康都无法好好顾及。前面提到的沙拉就因为常常需要入院,每次入院母亲就需要请假,结果导致请假的时候被任职学校的校长刁难。

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需求与权利,包括死亡来临之前……(大将文化提供)
最需要的是休息
有一名病人的母亲昏倒在孩子的病床边,原来是因为孩子的病情越来越差,这一次又因为孩子全身抽搐紧急送院,于是她忘了吃自己的心跳控制药物。
她为了全职照顾孩子而辞去工作,但也因为辞去工作无法负担请家佣的费用,只好一个人不断努力,努力到倒下了,也无法休息。
作者问她最需要什么帮助,她的回答是:“睡觉。”好令人心疼的一个答案。
只能面对现实
莱恩的母亲也是一位心力交瘁的照顾者。
莱恩是一名脑瘫的孩子,虽然已经8岁了,但体型却跟4岁的小孩一样。他还有肠胃敏感和胃酸倒流的问题,喂奶的时候也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偶尔会严重呕吐,因此常常需要入院,导致她的母亲很难有机会休息。
作者尝试建议莱恩的母亲将莱恩送进一些特殊的照顾中心,虽然需要付一些费用,但可以让自己每个月获得一些休息的机会。但莱恩的母亲却拒绝了,因为莱恩的父亲已经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她不愿意再增加他的负担。
何其两难的抉择,但却是这些病患家属需要面对的现实。
【结论】
这本书不仅适合医护人员的阅读,一般大众也需要阅读,才能够对安宁疗护有更多的了解。网络上有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
每天见的人,可能突然一天就见不到了;身体强健的人,也可能突然重病缠身,就此离开我们。也正是因为我们没办法掌握无常,所以安宁疗护才更为重要,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迟早都需要面对大限的到来。
在那个时候,如果有如作者这样的人和团队陪在我们身旁,相信大家可以用更平静的心态,来接纳死亡。也希望这本书可以让马来西亚更多人支持安宁疗护,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