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政府发放100令吉的eMadani电子钱包援金引起热议,但在社交媒体上,这个在政府眼中属于“惠民”的举措,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反应。
对于领到援金的人来说,100令吉并不多。尤其住在城市地区的朋友,一天外食个两三餐,不到一个星期就把援金都用完了,生活负担是稍微减轻了一点,但是估计也没多少会刻意地需要“感谢”政府。
反倒是其中一部分人民,因为无法申领到电子钱包援金而频频抱怨。政府豪掷整10亿令吉,打算一来帮助收入不算太高的人们减轻生活开销,二来打算稍微刺激一下经济,但最终引来这么多负面的回响,估计也是始料未及。
只是无法领到援金的人们,在抱怨政府“派钱不公”的时候,可能也需要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目前看来,大部分申请不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报税导致的。
主动报税很重要
这其实就显示了,平时积极主动报税是显得多么重要。很多人可能是因为收入不太高,反正也达不到需要缴税的门槛(或者只是稍微超过门槛,但侥幸认为政府不会也没必要去追究那很小数额的税收),就选择避开繁文缛节,拒绝申报税务。
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想我们需要修正一下这样的思维。报税,重点不仅仅在计算出需要给国家上缴多少税务;报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把自己的收入数据,记录在国家的档案之中。这些数据越精确,政府越能掌握国家和国民实际的经济状况,也能更准确地发放补贴援助。
是的,这一次的电子钱包援金,只是其中一种相当微不足道的补贴援助。但过后,还有更多的针对性补贴,像是已经被多个朝代政府提出,但却迟迟找不到适合的方案和时机落实的燃油补贴机制,目前看来,很可能就要用同一种,或是类似的方式,发放给符合资格的人民。
废除无差别补贴
申请电子援金失败事小,100令吉对我们的生活帮助的确不太大,但往后,发放的燃油补贴,和其他合理化后的补贴,那可就不是小数目了。
过去10年来,我国建立起了界定T20、M40、B40的概念,并不断将之完善。这套分类法,也为我国政府废除广泛化的无差别补贴,转向针对性补贴创造了契机。
所以这个时候,自愿申报收入,我想不仅仅是履行了国民缴税的义务,同时还履行了,更精准地区分出自己是属于哪个类别收入群体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