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以色列政府民意下降 全球犹太社群分裂

- 文 +
支持巴勒斯坦

声援巴勒斯坦的民众11月4日在美国白宫外集会抗议。

(欧新社)

报道:丁果

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发生微妙变化,总理的支持度下降。全球对加沙战争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政见分歧撕裂犹太社群内部。

加沙市已经被军队重兵包围,整座城市被以军分割成两半,北部的大楼几乎都已经夷为平地,加沙对外通讯第三度全面中断,城市巷战已经开打。

虽然平民仍然在南撤,但数十万民众可能会被无辜卷入战争的暴风眼,人道危机正在加重,但陆续而来的玻利维亚、土耳其、南非等国家针对断交和撤回大使,根本无法遏制总理搅动的战争狂飙。

以拒“人道主义暂停”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各方压力之下再访中东,推动在加沙实现“人道主义暂停”,但遭拒绝。

政治处境不妙的认为只有战争胜利,才是冲突结束的时候,攻陷加沙市和摧毁军政力量,才是胜利的象征。

因此,他认为任何的“暂停”必须跟释放所有人质挂钩,不然就是为“延命”找借口。

高级领导人哈马德在媒体采访中也继续叫嚷的存在是个错误,必须把彻底抹去,这无疑给继续推动战争提供了最佳理由。

美国拟推新中东政策

在特拉维夫碰壁后,布林肯到安曼与沙地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埃及、约旦和代表会面,既表达华府推动“暂停”的诚意,也与阿拉伯国家的“停火”划清界限。

这摆明了让消灭,推动解放组织(巴解)接管加沙治理,并顺势推动建国,建构该地区的以巴共存土壤,然后续推与沙地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和解的“新中东政策”,保证美国军力继续东移亚洲与中国抗衡博弈。

此外,虽然布林肯自开战以来首度造访约旦河西岸,间接制约把战端移到西岸,但巴解领导人、总统阿巴斯批评美国未扮演“诚实调停者的角色”。

加沙地带 废墟

加沙人在建筑物废墟中,寻找尸体及生还者。

(欧新社)

国际舆论迫使美国放软

尽管美国无法劝阻住手,但拜登政府坚决支持消灭的“自卫权”。

在中东地区部署两组航母战斗群之后,又派遣核动力潜艇进入相关水域待命,竭力防范阿拉伯国家在加沙人道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组成反以统一阵线,暗助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加入对的战争,带动整个地区陷入战乱。

不过,由于的复杂因素及挟持人质和平民打“超限战”,造成出现了冷战后罕见的人道危机,让美国倍感国际舆论压力,被迫改变原有无条件支持报复的强硬立场,提出了不同于无条件停火的“人道暂停”,并将平民与武装势力加以区别。

但是,知道,10月7日对发动大突袭,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群的节日音乐祭血腥屠杀,已经暂时有效堵住内部的温和派之口。

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

内坦亚胡

(美联社)

遏制温和派声音

本来在对待问题上,内部素来有主战派及主和派,工党、未来之党等主张与进行和平谈判,即在1967年的边界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与和平共存。

为此,他们也主张停止在约旦河西岸等占领土地上扩大定居点。

由于分批曝光犯下暴行的映像资料,有效遏制内部温和派的声音,以至于民调仍然显示,七成以上的民众依然支持军方不计代价消灭

激进哈雷迪教派变强势

-战争无疑加强了哈雷迪教派在的影响力,这是中最贫困的一个极端宗教力量。

他们主张建立纯粹的犹太国家,完全排除阿拉伯裔,呼吁吞并整个约旦河西岸,他们在内阁中的政党代表就是犹太力量党等,其领导人甚至因煽动种族主义和支持恐怖组织而被定罪。

此外,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的领导人当时出任财长,负责约旦河西岸的民事事务。

为此,全力推进西岸的定居点建设,并放任极端定居点居民与人发生冲突,为今天的以巴大冲突创造了外部环境,也为在加沙的大规模报复军事行动奠定了国内基础。

战争发生后,占人口不到10%的哈雷迪教派在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从边缘化状态走向权力和影响力的中心,对以巴共存的前景投下变数。

以色列极右翼文化遗产部长埃利亚胡

以色列极右翼文化遗产部长埃利亚胡语出惊人,表示“对加沙投下核弹持开放态度”,引发哗然。

以部长竟主张用核武

令人惊骇的是,属于极端保守派的文化遗产部长埃利亚胡在媒体采访中疯狂声称“在加沙使用核弹是一个选项”,并坦言士兵的生命比人质更重要。

虽然为了止损而无限期让埃利亚胡停职,但舆论对极端宗教保守派的立场更加忌惮。

此外,泄密文件也显示,有计划在战后驱赶所有人去埃及难民营,这也造成国际舆论骚动。

社媒挺巴舆论增加

如果说内部温和派声音难以发酵,那么,随着在加沙军事行动造成巨大平民伤亡,全球自由派要求加沙立即停火的声量越来越大,与支持以军地面进攻的保守犹太势力形成强大的抗衡,他们与支持者形成合力,对支持报复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表现在宣传舆论上,代表主流传统媒体的平台仍然在一面倒支持自卫权上占据优势,但在社交媒体上,挺的舆论场已经大幅度上升,与拉美国家出现的跟断交趋势配合,让在全球外交领域遭遇重大压力。

而在海外最多(600多万人)的美国,挺以挺巴博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也成为拜登政府改变口径、国防部不再允许高级军事领袖前往、也不再鼓励国会议员在以巴大冲突期间访问的重要契机。

挺巴不等于挺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的挺巴声音并不是变相挺,而是谴责在攻击时,无视对妇孺老幼的杀戮。

美国最著名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在10月7日大突袭发生后,谨慎地表示的公开侵略行为必须受到“一些惩罚”,但他警告以哈战争可能导致地区危险升级。

事实上,目前除了黎巴嫩真主党表达参战意愿之外,伊朗支持的各地武装组织袭击美军,土耳其召回了大使,沙地、埃及也出现了立场转变的迹象。

支持以色列

10月19日,一批民众在纽约时报广场集会,声援以色列。

(欧新社)

美民主党内分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美国民主党内支持的国会议员发声,民主党支持者倾向的比例已远超过支持的比例(49%对38%),而70%的美国是支持民主党的。

出生于波兰犹太裔移民家庭的参议员桑德斯日前公开表示,有权自卫和消灭恐怖主义,但无权危害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其中一半是儿童。

桑德斯曾参与2020年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战。当然,民主党内也不乏全面支持

美国首位参选副总统的犹太裔政客利伯曼就全力支持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全力施压美国政府发动对叙利亚和伊朗的攻击。

以暴易暴或和平谈判

从美国犹太社区的角度来看,虽然犹太财团的亿万富豪们对美国常春藤大学出现的支持学生组织和学校当局祭出了切断金融捐款的手段,也利用掌控美国主流媒体的优势毫不手软开除同情或者批评的主播、记者和评论员,但这也不能掩盖美国犹太社区在面对加沙人道危机产生的分裂。

产生分裂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以暴易暴”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还是用通过谈判的方式寻求和平;二是用以巴两国共存的方式安排冲突后人的前途,还是继续用扩大定居点来驱逐人。

恐埋下更深祸根

其实在以军对加沙进行大规模轰炸之后,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激进犹太和平之声就组织了大规模示威活动,其中包括导致近500人被捕冲击国会大楼行动(10月18日);在纽约市中央车站的抗议(10月27日)亦有200人被捕;而在近日发生的封锁旧金山高速公路示威活动,参与者高达1.5万人,呼喊出了“结束对加沙种族灭绝”的口号。

毫无疑问,只要不解决,的分歧不会结束。

原本无视美国及国际压力,但在11月6日晚间突然表示,愿意在目前的作战期间实施“小规模停火”,为争取人质获释提供便利。

支持度大跌

目前越来越清晰的是,的支持度已经大幅下降,白宫也开始讨论他的政治生命时间问题。

更为吊诡是,也是助长壮大来制约巴解的幕后黑手,以至于他正在失去所有人的信任。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加沙的人道危机正在无止境地加深,为的安全或许埋下了更为长久的祸根。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以色列
内坦亚胡
哈马斯
巴勒斯坦
犹太人
以巴冲突
加沙地带